發展觀光休閒漁業的緣起
筆者於 1988年開始策劃辦理休閒農業,立即引起共鳴,有關休閒農業的定義,也很快獲得共識。然而當政府推出「休閒農業」時,許多類似之觀光漁牧產業,不適合歸入觀光果園,森林遊樂,甚至渡假小木屋,土雞城等從事觀光農業或農村者,均冠以「休閒農業」,致外界對休閒農業有眼花撩亂的感覺。因此在有關業者提出「休閒農業」的申請構圖,專家學者的規劃設計,亦諸多以農業遊樂區或鄉村遊樂區的形式提出,規劃案中規劃許多兒童遊樂或遊玩的機械設備。畢竟休閒農業是頭一椿,規劃者有景觀,有遊樂區的經驗,卻沒有休閒農業的經歷。經過一兩年的溝通,逐漸的有宜蘭冬山的香格里拉、苗栗的中部酪農村和屏東的恒春農場,依休閒農業的理念發展出來,有關大學的農經與推廣系所,更有休閒農業的課程講授。
漁業觀光休閒產業,緊接著發展海上的娛樂漁業和陸上的休閒漁業。惟後者較傾向於在港區推動假日魚市,水族館與漁業歷史博物館為主,農委會於兩年前開始積極參與休閒漁業推動工作,推動陸上休閒漁業,輔導經營者將漁業、漁港、漁村、相關的自然環境,景觀和文化資源,由規劃設計予以妥適的組合,促使觀光休閒漁業勢必更符合漁村社會與漁業環境需求,帶動漁村經濟發展。
推動觀光休閒漁業,具有多層面的社會與經濟意義
一、從社會需求面言:
由於經濟成長,國民生活水準提高與豐富化,以及都市化的結果,居民對觀光休閒漁業的需求日趨殷切。漁村和漁港有豐富的資源和空間,可成為提供觀光休閒人口,體驗和享受漁業,漁村生活的場所。另一方面,由於交通與道路的改善,國民休閒時間的增加,消費結構的改變,以及觀光休閒生活廣告的促進導引,也帶動觀光休閒產業的發展。
二、從漁業資源的利用言:
漁船作業需船員兩人以上,改由漁釣船只需一名,節省的人力,可從事其他產業,增加收入。漁釣業之獲魚,與一般漁業之方法與漁種不同,可培育漁業資源。而漁業、漁村、漁港本身資源外,相關之自然環境、景觀、文化等資料可以活用,並拓展至健康、教育、觀光、休閒、渡假、生態和地區經濟發展的機能,創造漁民的就業機會,增加其所得,更可進一步引發其對自然環境,傳統文化與產業資源的傳承與保護。
三、從漁民的所得層面言:
可減輕漁民過量之勞動力以及漁船漁具高額投資之負擔。高齡漁民可從事體力較輕便之售魚或觀光休閒之服務性工作,且較海上漁獲或塭養之風險低,並獲較穩定的收入。另一方面,觀光休閒漁業,因基本公共設施、產業調整、體驗活動、民宿經營、觀光服務、假日魚市、資源保護、海鮮美食等增加漁村婦孺參與和經營機會,提高漁民所得。
觀光休閒漁業,發展趨勢與推動重點
依國家經濟發展情況,觀光產業大致可分為旅行、觀光、休閒和渡假;先進國家的歐美,似已發展到休閒與渡假階段,我國的發展則介於觀光與休閒之間的階段,一般開發中國家,以自然與文化資源的利用為主;而已開發國家則增加漁產業、漁村風貌、漁港碼頭等的活用,而且創出和塑造不同的風格與特色,以吸引社會大眾。觀光休閒漁業的發展,項目也非常豐富,我們剛剛起步,必須選擇漁民最有利,最能夠做且投資不大,並能夠結合當地自然環境、田園景觀、漁產業、漁港、漁村設備和人文資源者,輔導漁民就以下幾項為主軸,先行著手推動。
一、捕捉周邊資源發展觀光休閒漁業:
圍繞在經營者周圍之地形、地質、水陸空地域、動植物景觀、有溪流、水庫、河沼、魚塭養殖、沿近海、海面養殖漁業,有漁村設備、空間、景觀和生活、漁港、港澳碼頭、漁船遊艇、市場設備、人文資源等,至為豐富瑰麗,需輔導漁民妥為捕捉規劃利用。另一方面更可利用產業特色,依旅客年齡、時序、季節、動植物、民俗文化、產業種類、生態和景觀,設計觀光休閒或漁業生產、漁村生活體驗活動,以帶動觀光休閒漁業發展。
二、獎勵漁村經營民宿:
台澎金馬的漁村,適合發展「民宿」,但除了澎湖的吉貝與望安兩個離島外,其他地區很難看到。一般民宿的條件,以具有海鮮美食、海水浴場、海塭釣場、舒適住家、整潔的社區,良好的漁村風貌和形象。而漁民可兼當嚮導,帶客人釣魚、參觀捕撈作業,或教導鄉土料理,解說海洋與漁業常識、介紹鄉土民俗、進行與都市居民的交流,都會讓客人有溫馨之感。
三、輔導資源管理型觀光漁業:
維持漁港與漁村的活力,在沿岸近海水域投放人工漁礁,或特定漁種區,指定漁會,漁村執行資源管理任務,規定漁期、漁區、漁法、漁具等。擬訂公約供地區漁民信守,防止不當或非法捕撈,另一方面可將資源維護管理,和豐富的漁業資源,規劃為資源利用型觀光休閒漁業。
主題:休閒漁業趨勢發展
名稱:休閒漁業規劃實務 (Practical training on recreational fishery)
班級:觀光休閒學系(休閒一甲)
姓名:徐霈祥學號:1096420036
E-mail:smartmax780726@yahoo.com.tw
來源:http://www.yahoo.com.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