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馬:http://tw.youtube.com/watch?v=yUtwsfAP3M0
巴拿馬運河(英語:Panama Canal;西班牙語:Canal de Panamá)位於拉丁美洲的巴拿馬,橫穿巴拿馬地峽,總長82公里,寬的地方達304米,最窄的地方也有152米。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在太平洋一側有兩座船閘,在大西洋一側有一座船閘。在大西洋一側的船閘有三層,高達21米,每扇有745噸重,但平衡相當好,只要30千瓦功率的電機即可驅動開合。 船室長305米,寬33.5米,船隻在船閘中被提升26米,進入人工築壩攔截查格里河形成的嘎頓湖(加通湖或嘉頓湖),通過運河再經過一座單層船閘降到海拔16.5米,進入米拉弗洛湖,再經過一座雙層船閘降到海平面高度進入太平洋。每座船閘都是成對的,所以可以雙行,船隻在船閘中由軌道牽引機牽引行動。太平洋海面比大西洋海面高24厘米,並且潮汐較高。嘎頓湖中有幾個小島,是野生動物保護區。
巴拿馬運河(英語:Panama Canal;西班牙語:Canal de Panamá)位於拉丁美洲的巴拿馬,橫穿巴拿馬地峽,總長82公里,寬的地方達304米,最窄的地方也有152米。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在太平洋一側有兩座船閘,在大西洋一側有一座船閘。在大西洋一側的船閘有三層,高達21米,每扇有745噸重,但平衡相當好,只要30千瓦功率的電機即可驅動開合。 船室長305米,寬33.5米,船隻在船閘中被提升26米,進入人工築壩攔截查格里河形成的嘎頓湖(加通湖或嘉頓湖),通過運河再經過一座單層船閘降到海拔16.5米,進入米拉弗洛湖,再經過一座雙層船閘降到海平面高度進入太平洋。每座船閘都是成對的,所以可以雙行,船隻在船閘中由軌道牽引機牽引行動。太平洋海面比大西洋海面高24厘米,並且潮汐較高。嘎頓湖中有幾個小島,是野生動物保護區。
法國人建造過程:
最早提出開鑿中美洲地峽的運河可追溯到1524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爾斯(Charles V, Holy Roman Emperor)和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五世(Carlos V)建議及早制定巴拿馬運河,可減少船舶往來的路徑。自從1820年以來,美國就有了在中美洲建造橫跨太平洋和大西洋運河的計劃,因為船隻從紐約到加利福尼亞必須航行到南美洲最南端繞行合恩角。當時有三種選擇方案,在墨西哥、尼加拉瓜和巴拿馬,但從1850年到1855年在巴拿馬建造了橫跨地峽的鐵路,使巴拿馬成為首選方案。
最早提出開鑿中美洲地峽的運河可追溯到1524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爾斯(Charles V, Holy Roman Emperor)和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五世(Carlos V)建議及早制定巴拿馬運河,可減少船舶往來的路徑。自從1820年以來,美國就有了在中美洲建造橫跨太平洋和大西洋運河的計劃,因為船隻從紐約到加利福尼亞必須航行到南美洲最南端繞行合恩角。當時有三種選擇方案,在墨西哥、尼加拉瓜和巴拿馬,但從1850年到1855年在巴拿馬建造了橫跨地峽的鐵路,使巴拿馬成為首選方案。
美國人建造過程:
美國成立了由海軍上將約翰·C·懷特負責的「地峽運河委員會」,當時古巴醫生胡安·卡洛斯·芬萊已經發現了導致2萬法國工人喪生的黃熱病是由蚊子傳播的。因此由威廉·C·喬戈斯醫生為首的執行了一個「巴拿馬運河開鑿期間新衛生措施」在1905年大致上消滅了黃熱病。
開鑿的第一位總工程師是約翰·芬德來·瓦拉斯,但由於組織不力和疾病肆虐,一年後被辭退,第二位總工是約翰·斯蒂文,他領導建設了必須的後勤設施,包括工人的住房,改造了地峽鐵路,使能承受更繁忙的運輸,可以有效地運走開鑿出的土方,他於1907年辭職,由喬治·華盛頓·郭達斯上校接替了他的工作,他的工作受到了各方面的讚揚,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勒塞普曾經主張要建設一個和海平面保持一致的運河,但無法解決和在好幾個部位橫跨運河的查格里河的關係,因為查格里河在雨季有很大的洪水,都會流入運河。他的朋友艾菲爾建議他利用閘道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斯蒂文最後選擇了用船閘建造梯級運河的方案。郭達斯上校執行了這個方案,用一座大壩攔住查格里河,形成人工的嘎頓湖,大壩發電還可以為船閘提供必須的動力,湖水還為運河提供了一個幾乎達運河總長三分之一的「水橋」。在郭達斯上校的領導下,開鑿運河開始破土動工,即使是採用了梯級方案,運河挖掘的土方量也比勒塞普最初估計的高出四倍多。直到1913年10月10日當時的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親自啟動大壩閘門,宣佈運河竣工。許多印第安人勞工參加了運河開鑿工程,官方宣佈的死亡勞工人數為5609人,但實際傷亡人員遠超過這個數字。
為了建造巴拿馬運河,法國在開始付出了3億美元(20億法朗),美國又追加了3億7千5百萬美元,共挖掘了259,000,000立方公尺的土石量,為原先估計的三倍半,用了4百5十萬方混凝土,最多時有4萬工人同時施工。
美國成立了由海軍上將約翰·C·懷特負責的「地峽運河委員會」,當時古巴醫生胡安·卡洛斯·芬萊已經發現了導致2萬法國工人喪生的黃熱病是由蚊子傳播的。因此由威廉·C·喬戈斯醫生為首的執行了一個「巴拿馬運河開鑿期間新衛生措施」在1905年大致上消滅了黃熱病。
開鑿的第一位總工程師是約翰·芬德來·瓦拉斯,但由於組織不力和疾病肆虐,一年後被辭退,第二位總工是約翰·斯蒂文,他領導建設了必須的後勤設施,包括工人的住房,改造了地峽鐵路,使能承受更繁忙的運輸,可以有效地運走開鑿出的土方,他於1907年辭職,由喬治·華盛頓·郭達斯上校接替了他的工作,他的工作受到了各方面的讚揚,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勒塞普曾經主張要建設一個和海平面保持一致的運河,但無法解決和在好幾個部位橫跨運河的查格里河的關係,因為查格里河在雨季有很大的洪水,都會流入運河。他的朋友艾菲爾建議他利用閘道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斯蒂文最後選擇了用船閘建造梯級運河的方案。郭達斯上校執行了這個方案,用一座大壩攔住查格里河,形成人工的嘎頓湖,大壩發電還可以為船閘提供必須的動力,湖水還為運河提供了一個幾乎達運河總長三分之一的「水橋」。在郭達斯上校的領導下,開鑿運河開始破土動工,即使是採用了梯級方案,運河挖掘的土方量也比勒塞普最初估計的高出四倍多。直到1913年10月10日當時的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親自啟動大壩閘門,宣佈運河竣工。許多印第安人勞工參加了運河開鑿工程,官方宣佈的死亡勞工人數為5609人,但實際傷亡人員遠超過這個數字。
為了建造巴拿馬運河,法國在開始付出了3億美元(20億法朗),美國又追加了3億7千5百萬美元,共挖掘了259,000,000立方公尺的土石量,為原先估計的三倍半,用了4百5十萬方混凝土,最多時有4萬工人同時施工。
應用:
1914年8月15日巴拿馬運河正式通航,極大地縮短了美國東西海岸間的航程,比繞合恩角縮短了1萬4千8百公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利用運河將航空母艦送去補充幾乎被毀滅的太平洋艦隊。航空母艦雖然能夠通過運河,但有需要先拆除航標,騰出航道。
2004年財政年度期間總共有14 035艘船隻,總吃水266 916 576噸通過巴拿馬運河。
1977年9月7日美國和巴拿馬簽定了陶里歐-卡特條約,美國總統吉米·卡特承認了巴拿馬對運河區的主權,條約規定美國在1999年12月31日以前逐步將主權歸還巴拿馬,這個條約受到美國許多人的反對,巴拿馬軍隊司令諾列卡威脅如果美國不批准這個條約就會破壞運河。1989年12月20日,當時的美國總統老喬治·布什以保護運河維護人權的名義派兵入侵巴拿馬,推翻巴拿馬政府,捉拿巴拿馬軍隊司令諾列卡。此舉引起拉丁美洲國家的普遍反對,懷疑美國政府想藉機推翻陶里歐-卡特條約,拒不歸還巴拿馬運河。
運河的主權於1999年交還巴拿馬,由於運河無法通過巨型油輪和現在的大型航空母艦,美國正在計劃在中美洲其他地方開鑿新的運河。
通過運河的全程需花費10小時。每艘船之通行費約為29萬美元。
1914年8月15日巴拿馬運河正式通航,極大地縮短了美國東西海岸間的航程,比繞合恩角縮短了1萬4千8百公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利用運河將航空母艦送去補充幾乎被毀滅的太平洋艦隊。航空母艦雖然能夠通過運河,但有需要先拆除航標,騰出航道。
2004年財政年度期間總共有14 035艘船隻,總吃水266 916 576噸通過巴拿馬運河。
1977年9月7日美國和巴拿馬簽定了陶里歐-卡特條約,美國總統吉米·卡特承認了巴拿馬對運河區的主權,條約規定美國在1999年12月31日以前逐步將主權歸還巴拿馬,這個條約受到美國許多人的反對,巴拿馬軍隊司令諾列卡威脅如果美國不批准這個條約就會破壞運河。1989年12月20日,當時的美國總統老喬治·布什以保護運河維護人權的名義派兵入侵巴拿馬,推翻巴拿馬政府,捉拿巴拿馬軍隊司令諾列卡。此舉引起拉丁美洲國家的普遍反對,懷疑美國政府想藉機推翻陶里歐-卡特條約,拒不歸還巴拿馬運河。
運河的主權於1999年交還巴拿馬,由於運河無法通過巨型油輪和現在的大型航空母艦,美國正在計劃在中美洲其他地方開鑿新的運河。
通過運河的全程需花費10小時。每艘船之通行費約為29萬美元。
擴建:
文獻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