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6日 星期日

彩繪休閒漁業2008/03/18

林梓聯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任技正)
方興未艾的觀光休閒漁業
  我們剛剛起步,必須選擇漁民最有利,最能夠做且投資不大,並能夠結合當地自然環境、田園景觀、漁產業、漁港、漁村設備和人文資源者,先行著手推動。
發展觀光休閒漁業的緣起
  筆者於 1988 年開始策劃辦理休閒農業,立即引起共鳴,有關休閒農業的定義,也很快獲得共識。然而當政府推出「休閒農業」時,許多類似之觀光漁牧產業,不適合歸入觀光果園,森林遊樂,甚至渡假小木屋,土雞城等從事觀光農業或農村者,均冠以「休閒農業」,致外界對休閒農業有眼花撩亂的感覺。因此在有關業者提出「休閒農業」的申請構圖,專家學者的規劃設計,亦諸多以農業遊樂區或鄉村遊樂區的形式提出,規劃案中規劃許多兒童遊樂或遊玩的機械設備。畢竟休閒農業是頭一椿,規劃者有景觀,有遊樂區的經驗,卻沒有休閒農業的經歷。經過一兩年的溝通,逐漸的有宜蘭冬山的香格里拉、苗栗的中部酪農村和屏東的恒春農場,依休閒農業的理念發展出來,有關大學的農經與推廣系所,更有休閒農業的課程講授。
  漁業觀光休閒產業,緊接著發展海上的娛樂漁業和陸上的休閒漁業。惟後者較傾向於在港區推動假日魚市,水族館與漁業歷史博物館為主,農委會於兩年前開始積極參與休閒漁業推動工作,推動陸上休閒漁業,輔導經營者將漁業、漁港、漁村、相關的自然環境,景觀和文化資源,由規劃設計予以妥適的組合,促使觀光休閒漁業勢必更符合漁村社會與漁業環境需求,帶動漁村經濟發展。
推動觀光休閒漁業,具有多層面的社會與經濟意義
一、從社會需求面言:
  由於經濟成長,國民生活水準提高與豐富化,以及都市化的結果,居民對觀光休閒漁業的需求日趨殷切。漁村和漁港有豐富的資源和空間,可成為提供觀光休閒人口,體驗和享受漁業,漁村生活的場所。另一方面,由於交通與道路的改善,國民休閒時間的增加,消費結構的改變,以及觀光休閒生活廣告的促進導引,也帶動觀光休閒產業的發展。
二、從漁業資源的利用言:
  漁船作業需船員兩人以上,改由漁釣船只需一名,節省的人力,可從事其他產業,增加收入。漁釣業之獲魚,與一般漁業之方法與漁種不同,可培育漁業資源。而漁業、漁村、漁港本身資源外,相關之自然環境、景觀、文化等資料可以活用,並拓展至健康、教育、觀光、休閒、渡假、生態和地區經濟發展的機能,創造漁民的就業機會,增加其所得,更可進一步引發其對自然環境,傳統文化與產業資源的傳承與保護。
三、從漁民的所得層面言:
  可減輕漁民過量之勞動力以及漁船漁具高額投資之負擔。高齡漁民可從事體力較輕便之售魚或觀光休閒之服務性工作,且較海上漁獲或塭養之風險低,並獲較穩定的收入。另一方面,觀光休閒漁業,因基本公共設施、產業調整、體驗活動、民宿經營、觀光服務、假日魚市、資源保護、海鮮美食等增加漁村婦孺參與和經營機會,提高漁民所得。
觀光休閒漁業,發展趨勢與推動重點
  依國家經濟發展情況,觀光產業大致可分為旅行、觀光、休閒和渡假;先進國家的歐美,似已發展到休閒與渡假階段,我國的發展則介於觀光與休閒之間的階段,一般開發中國家,以自然與文化資源的利用為主;而已開發國家則增加漁產業、漁村風貌、漁港碼頭等的活用,而且創出和塑造不同的風格與特色,以吸引社會大眾。觀光休閒漁業的發展,項目也非常豐富,我們剛剛起步,必須選擇漁民最有利,最能夠做且投資不大,並能夠結合當地自然環境、田園景觀、漁產業、漁港、漁村設備和人文資源者,輔導漁民就以下幾項為主軸,先行著手推動。
一、捕捉周邊資源發展觀光休閒漁業:
  圍繞在經營者周圍之地形、地質、水陸空地域、動植物景觀、有溪流、水庫、河沼、魚塭養殖、沿近海、海面養殖漁業,有漁村設備、空間、景觀和生活、漁港、港澳碼頭、漁船遊艇、市場設備、人文資源等,至為豐富瑰麗,需輔導漁民妥為捕捉規劃利用。另一方面更可利用產業特色,依旅客年齡、時序、季節、動植物、民俗文化、產業種類、生態和景觀,設計觀光休閒或漁業生產、漁村生活體驗活動,以帶動觀光休閒漁業發展。
二、獎勵漁村經營民宿:
  台澎金馬的漁村,適合發展「民宿」,但除了澎湖的吉貝與望安兩個離島外,其他地區很難看到。一般民宿的條件,以具有海鮮美食、海水浴場、海塭釣場、舒適住家、整潔的社區,良好的漁村風貌和形象。而漁民可兼當嚮導,帶客人釣魚、參觀捕撈作業,或教導鄉土料理,解說海洋與漁業常識、介紹鄉土民俗、進行與都市居民的交流,都會讓客人有溫馨之感。
三、輔導資源管理型觀光漁業:
  維持漁港與漁村的活力,在沿岸近海水域投放人工漁礁,或特定漁種區,指定漁會,漁村執行資源管理任務,規定漁期、漁區、漁法、漁具等。擬訂公約供地區漁民信守,防止不當或非法捕撈,另一方面可將資源維護管理,和豐富的漁業資源,規劃為資源利用型觀光休閒漁業。
四、漁港深具發展觀光休閒潛力,甚值大力推動:
  漁港的港澳、碼頭、港灣、燈塔、防波堤、漁船、遊艇、魚市場、寬廣的港區和設備,可依資源規劃為港區、釣魚區、假日魚市、公園區、海鮮美食區、民宿區,配合周邊綠美化植栽,配合觀光休閒經營,應可開創出具有特殊漁港風貌的觀光漁港。
五、鼓勵小規模具有特色的觀光休閒漁業園區:
  觀光休閒漁業,一般均設定在較大規模,目前相關規定也如是要求。其實大有大的自然,而小有小的精巧雅緻,陸上漁塭或沿近海之箱網養殖五公頃以上之小型的漁業園區,有適當的空間、景觀環境,凸顯特區風貌,做小客源流量之觀光體驗漁區,也是值得提倡和輔導。
發展觀光休閒漁業的策略
一、制訂觀光休閒漁業管理辦法:
  本令已於 1996 年 12 月 31 日訂頒《休閒農業輔導辦法》,規範休閒農業,目前陸上觀光休閒漁業適用前項法規,至於觀光休閒漁業區之設施許可使用細目亦在研訂中,將來視漁業與漁村實際需要,再研擬相關作業準則或要點來規範輔導。
二、支援規劃設計:
  辦理觀光休閒漁業地區,應由經營者提出經營構想和初步之規劃構圖,經政府核可,再支援邀請學者專家,以其專業知識與經營者溝通,商議其資源最經濟最有效的運用,最佳的佈置和最適當的投資,構築最大經營效益的規劃設計藍圖。
三、改善漁村社區環境與必要基本設施的支助:
  觀光休閒漁業地區,其居住環境陰暗,巷弄狹窄和髒亂的情況必需改善,生產與生活環境均應綠化、美化和淨化,建構成整潔形象,在園區內停車場、步道、觀景亭、綠美化、教育指示牌、服務中心、釣魚場所、鮮魚直銷場所、浴廁及住宿等主要設施予以適當比率的支助。
四、提供必要之經營管理與資訊的協助:
  政府需協助其建立前瞻的經營體制,指導其利用資源,擬訂一個年度可確保相當顧客,以及因應與克服景氣和季節影響之下安定的周年經營計畫。同時指導與提供觀光休閒漁業資訊,配合整體觀光休閒漁業,企劃各種系列之廣告宣導戰略,告知社會大眾。必要時邀專家學者組成小組,以諮商、協助講習、研討會和發行刊物等方式協助。
五、提供經費支助與專案貸款:
  觀光休閒漁業之園區,需改善和充實之基本設施多,所需投資金額較高,且回收年期長,而經營者復需克服景氣與季節的變動,因此政府給予經營班隊集團經費補助,以及經營者專案性低利貸款的支助,均屬必要的措施。
六、以節祭體驗活動,帶動觀光休閒漁業發展:
  台灣鄉村的民俗文化資源至為豐富,將其活動導入觀光休閒漁業,亦可以虱目魚節的方式辦理體驗漁業。園區可提供服務之摸蛤、釣魚、拋手網、撐竹筏、水上拔河、混水摸魚、漁特產品展售、鮮魚美食、鮮魚競賽、各種趣味競賽。另一方面大、中、小學生體驗學習,亦可透過學生社團的管道舉辦各種體驗交流、競賽活動,而各項節、祭、體驗活動結束後,各該園區在平時或星期假日均可提供相似的服務,各種體驗活動才有意義。
七、發展具有獨特風格,建立觀光休閒漁業形象:
  各地區資源條件互異,有草原、溫泉、沙灘、潮間帶、防風林、海鳥、紅樹林、漁港、魚塭、鹽田等結合地區文化和觀光動線,構築成各該地區獨特風格。在經營時更應掌握此特色,朔造園區形象,形象可由地標或最具特色者切入塑造形象,理想的形象可塑造得高些,以導引產業蓬勃發展。
觀光休閒漁業潛力大,遠景璀璨瑰麗
  面對目前漁產業實況,為促進漁村社會的活性化,發展漁村經濟,是需要有一套新的理念和做法。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將觀光休閒漁業引進漁村,不但深受經營者的肯定,也廣受消費者的歡迎,更因此帶動其國人長期在農漁村休閒渡假,並已成為觀光產業的主流。台灣的漁村漁業同樣需要導入觀光休閒產業,而生產者與消費者雙方亦有需求。因此政府順勢,做有計畫有步驟的輔導推動,帶領各級機關團體和漁民朋友,在觀念上和實質的產業經營上找出二、三個據點示範成功的個案,自能帶動漁民群起仿效推動,為漁業與漁村注入新的活力,其效益將迅速的普及和蔓延至全省各地,貢獻廣大的漁產業和漁村社會。(轉載自農訓雜誌)
有人情味的漁村民宿-兄妹的澎湖灣

課程名稱:休閒漁業
指導老師:徐瓊信
姓名:陳美如
學號:1094411052
班級:觀三甲
E-mail:may6809@yahoo.com.tw
資料來源:http://www.ocean.org.tw/mag/002/002010.htm

文化創意產業之休閒漁村形象建立---以雲林縣口湖鄉為例


課程名稱:休閒漁業


指導老師:徐瓊信


姓名:廖珮君


學號:1094411015


班級:觀三甲


E-mail:clare19872002@yahoo.com.tw
一、前言: 台灣加入WTO後,農漁業受到很大的衝擊,口湖鄉為初級產業地區,目前已面臨發展停滯課題,且人口外移與老化問題日益嚴重,為了提高漁民所得及縮短城鄉差距,發展具有高附加價值的精緻漁業是未來可行的方向,「休閒漁業」就成為大勢所趨的經營方式,且休閒漁業結合土地是國外漁業無法進口的非貿易財,不會受進出口的影響,有極大發展利基,具地方特色的特質,可提供都會人一個休閒的好去處,促進城鄉之間交流。
二、何謂文化創意產業
「源自創意或文化積累,透過智慧財產的形成與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潛力,並促進整體生活環境提升的行業」。意指結合創作、生產與商業行為,並具有無形資產與文化概念的特性,以產品或服務的形式來呈現。
三、動機與目的:
動機---發展產業創意化
台灣正在被迫經濟轉型,轉向更高的知識經濟型,需善用既有的產業特色,發展具有高價值的創意產業,傳統漁村已不能再只是一個被動封閉的角色,如何發揚、行銷特有的漁村生活,提高漁民所得及縮短城鄉差距,發展具有高附加價值的精緻農業是未來可行的方向。
目的
運用當地特有資源來活化產業,以營造農漁村新風貌、提升地方產業產值。口湖鄉位於西濱台17線,為重要交通樞紐,其漁業人口約佔全縣的29%,其中以養殖漁業為主,為口湖鄉最主要的產業活動。主要漁業產品為鰻魚、台灣鯛、蝦類、牡犡、文蛤、烏魚、扁魚、馬蹄蛤等。
四、休閒漁村與傳統漁村的比較:
1.養殖業者捕獲漁貨、蛤、蚵等漁產品後,直接由大盤收購,市場競爭大價格本身偏低、運銷成本高及被層層剝削…傳統產銷方法已不敷使用,精緻漁業輔導並配合完善行銷系統,及休閒漁業區的規劃,讓遊客體驗捕撈漁貨,漁民由勞動者變為技術指導者,且將可提高農產品之市場競爭力,因此願景,更需加強休閒漁業區的環境改善與規劃(道路指標系統、綠美化、遊客服務中心…)。
2.休閒漁園之輔導,可將漁業一級產業與觀光遊憩等二、三級產業相結合,增加工作機會及經濟效益。
3.透過教育訓練提升居民文化素質,再結合原有產業提高漁產品之附加價值。
五、運用手法:
建築計畫與土地使用規劃構想
整體配置計畫
節點結合:結合各節點之景點(溼地、漁港、馬蹄蛤養殖教育館、臨海園、台灣鯛、祥益米粉工廠、李萬居故居、鄭豐喜圖書館等)及萬善爺廟(每年農曆六月牽水藏文化季),加以串聯。
活動屬性:依活動內容屬性區分各區,如教育性之鄭豐喜紀念圖書館、李萬居故居及口湖溼地生態園區;商業活動性之商店街屋;民生服務功能性之民宿區、公共廁所等;娛樂休憩性之休閒漁業體驗區、觀光漁村活動區、觀光農場休憩區、休閒農牧體驗區與行政功能性之遊客中心、停車場等。
休閒漁村推廣手法
社區總體營造
主要為基礎公共設施的建設,包括各種軟、硬體的公共設施之建設,以改善、整建公用設備景觀品質,並建立獨特地方意象。
創造一遊客服務中心
養殖業是口湖鄉重要的產業,其中以烏魚、鰻魚、蚵、台灣鯛、馬蹄蛤、龍鬚菜…為首要,另有一個特有的產業「米粉」(自種、自產、自銷);口湖鄉近年來已漸發展為觀光休閒型態,有固定流量的觀光人潮,唯獨缺少遊客中心與一動態性的展示空間。

結合在地的特殊性
(1)藍色公路---利用道路兩旁的魚塭與蚵,發展建築外觀與展示設計,並利用
蛤殼美化環境營造漁業聚落特色。
(2)台灣鯛展示館---台灣鯛生產合作社已做好參觀動線、空間規畫,開放讓民眾參觀(或中小學校外課程教學),達到育教於樂。並計畫興建台灣鯛展示館,介紹台灣鯛、鰻魚的養殖過程與相關知識,園區外魚塭預計規畫海上民宿與垂釣區,創造一可居、可遊、可看的漁村生活。
(3) 臨海園休憩園區---總面積有21公頃,內建有觀景台、水上步道、紅樹林及綠化景觀,區內藉自行車串連觀光遊憩與生態資源之起點,此處亦為自行車遊客與民眾的休憩區,因口湖鄉屬於沿海區域氣候,海風甚大,不利植物生長,建議未來能植耐鹽防風的植物,以利自行車道的遮蔭。
(4)產業體驗---不定期舉辦當地特殊產業之DIY與體驗活動,讓人可以忘卻煩囂,例如:「摸蜆仔兼洗褲」、「鋟蚵仔」、「口湖米粉季,體驗米粉成型時的整型技術」、「烏魚季,烏魚子製作的教育體驗」、「休閒漁業活動」提供遊客體驗傳統漁業捕撈的樂趣。 5-2-4.行銷、宣傳
針對口湖之重要產業、地方特色空間及地方特質,藉由意象和地方行銷策略,並強化「無形的品質」成為重要之文化包裝商品,在環境品質和特色產品消費上,重視地方獨特特質的展現,加上週邊觀光景點的套裝旅遊行程,勢必將帶動口湖鄉的經濟發展。

環境活用規劃
(1)休憩區:利用金湖周邊的景緻,增設公共設施,提供人們休憩的天然開放空間及開闊的視野體驗。
(2)腳踏車步道:活用養殖區(漁塭)周邊環境特質,創見多元的遊憩體驗行程。並結合原有濱海自行車道路,由鄉內道路串聯鄉內各主要景觀點。
(3)親水設施:於臨海園規劃一個清涼的戲水場所。
(4)公廁設施:於各景點規劃公共廁所,以滿足遊客的需求。
六、結論:
地方特色產業以在地性、稀有性及新的生產和消費形式,創造新的經濟形式,輸出其文化價值,除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亦在其強化、包裝及轉型於較成功之歷史記憶空間體驗的過程,在體驗消費趨勢下,產業的價值在於其所附屬之空間品質與氛圍,越是懷舊有歷史情感或是地方特殊性者,越能成為新的創意經濟價值。運用整合性之地方動力與完善的網絡行銷平台連結,拓展地方文化觀光經濟,增加民眾的參與感,利用休閒農漁業區的旅遊觀光、體驗,了解農漁業相關知識,亦可達到強化居民認同、歸屬感及文化傳承的雙重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