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0日 星期二

休閒漁業規劃實務-國外休閒漁業發展之借鏡 張雁喬

班級:觀光休閒學系休閒一甲

學號:1096420017
姓名:張雁喬




有關其他國家在類似組織或主管機關之案例部分,將就美國、日本、越南及南韓等國對於

休閒漁業發展簡要說明



休閒漁業規劃實務-台灣旅遊在線 張雁喬

班級:觀光休閒學系休閒一甲
學號:1096420017
姓名:張雁喬


台灣旅遊在線:






休閒漁業規劃實務-溫州市海洋與漁業網 張雁喬

班級:觀光休閒學系休閒一甲

學號:1096420017
姓名:張雁喬
Email:aglicq@yahoo.com.tw





澎湖傳統產業轉型海洋科技與養殖


休3甲

1094404004


陳琪鈞




澎湖縣自古以來以漁立縣,由於地理環境土壤特殊,早期居民傳統生活形態被稱為「半山半海」,但仍以傳統漁業為主要產業經濟結構,隨著環境時空和整體經濟結構變化,澎湖目前產業逐漸轉型,除觀光產業外,傳統漁業也大都轉型成為水產養殖和海洋科技產業。

澎湖因為孤懸在台灣海峽中,傳統漁業長期來是主要經濟產業,一直到民國六十至七十年代,均呈現穩定成長狀態,但在有效率的積極漁撈作業魚獲量提高、近海漁業資源枯竭、人口外流和老舊漁船收購等漁業政策影響下,澎湖的傳統漁業逐漸沒落,漁船數和漁業人口減少,加上水產養殖業與結合觀光興起休閒漁業的需求,澎湖的傳統產業不僅轉型,未來還有發展空間,因此,目前已經具備發展海洋科技和水產養殖的雛形。

澎湖傳統產業和海洋科技、水產養殖等產業相互消長情況,可以從近幾年來澎湖因為觀光產業興起休閒體驗風,和世界性環保養生概念的需求增加後窺出端倪,而因為澎湖縣具有極佳的天然利基,且為使澎湖縣漁業經營永續發展,因此,發展栽培漁業,成為漁業轉型的契機,且是具有前瞻性的務實之道。

  在轉型成觀光休閒體驗部分,例如從海洋牧場政策推動水產箱網養殖高經濟的海鱺、龍膽石斑與他種石斑、嘉臘、黑鯛等高經濟魚類與築堤式魚塭九孔養殖等,後續結合觀光休閒的箱網式海上休閒平台活動、近岸地曳網漁撈(牽罟)、立竿網捕魚、巡石滬、海釣等比比皆是,近十年來,為澎湖帶來相當多的經濟效益。

  另外,由於在澎湖地區因為四面環海的地理區位和特性,海洋漁業資源和生態裡,除了現有已研發的海洋水產品外,還有許多未經研究開發的資源,但受到環保養生概念的影響,海中的藻類也儼然成為澎湖發展海洋生物科技的首要選項。

  在發展海洋生物科技過程,澎湖現有的箱網養殖魚類中,以開發的海鱺魚肝臟可作為魚肝油來源,其肉質內含有豐富的DHA為人體腦部所需的重要養分,另EPA具抗擬血功能,也含有豐富維生素E等,已有業者著手製成生物科技特性的養生食材與用品,其他如九孔養殖的產業價值和清肝明目養生食補和萃取精華如九孔精等,也都是刻正推動海洋生物科技的方向之一。

  此外,藍藻、綠藻、紅藻、褐藻等各式各樣的藻類含有豐富的藻類植物性膠原蛋白和重要的維生素、稀有微量金屬、抗氧化等成分,目前業者已推出生物科技領域中的藍綠藻健康食品,另外,如紫菜、總狀蕨藻、青海菜、龍鬚菜、鹿角菜、石花菜等,都有業者一步步轉型開發中,未來將讓澎湖的傳統產業除了觀光產業外,還要再發展成為新的產業方向與創立新的經濟結構。

  事實上,不論是傳統漁業轉型水產養殖栽培漁業再轉型觀光休閒體驗的過程,還是重新研究開發新的海洋物種所延伸的生物科技,對澎湖縣而言都是利多的狀況,也就是還有許多亟待開發的資源和發展成國際型生物科技產品的潛力,未來將成為澎湖縣經濟體質結構中重要的一環。

  依據澎湖縣農漁局九十六年最新統計資料顯示,澎湖縣目前養殖漁業現況包括,海上箱網養殖目前核准證照計四十一家,面積共計九十公頃;海上牡蠣養殖,目前核准證照計四十家,養殖面積共計七十三點九六公頃;潮間帶等築堤式魚業養殖,核准證照計七十一家,養殖面積共計四十一點五公頃。另潮間帶紫菜養殖,目前核准證照計二十四家,養殖面積共計二十三點五公頃。


資料來源:http://cna.com.tw/localnews/specview.php?id=200710130007&area=g&spec=0002&page=01&code=16535712f48e283e2e8c3ba104138415

金門休閒漁業



休3甲

1094404004

陳琪鈞


金門的觀光事業不能不走進海洋。走進海洋的金門觀光事業不能不強調漁業資源的運用。事實上,21世紀已是休閒的時代||當然也是沿近海魚源枯竭、漁業被迫轉型改業的時代。對於強調觀光產業的金門來說,順應這一潮流,在金門推展休閒漁業,更屬及時而且重要。


休閒漁業可以被分為五種形態一是垂釣漁業,主要是利用池塘、沿海和近海島礁上配以相應設施如人工魚礁進行休閒垂釣;二是觀賞漁業,包括親體的飼養、餌料培養、飼料的加工製作、特型和特種觀賞水生生物培育、飼養設施與設備製造、輔助設備的製作等;三是觀光漁業,主要是水族漁業,如各種類型的海洋館、水族宮、水族館等;四是旅遊漁業,主要是針對旅遊人群,結合水生動物的馴養表演、工藝品加工、餐飲服務、相關用具加工等開展的設施娛樂和生產活動;五是海洋休閒漁業,它是以海洋風光和海洋漁業為基礎內容,結合其他旅遊娛樂專案和內容而展開的休閒活動,包括海洋遊釣、漁船觀光、遊船觀光、海鮮品嘗、漁區文化與漁民風俗展示等具體活動。


對於金門而言,所有以上五類休閒漁業,都很有發展的潛力。


近年來,臺灣本島的近海資源逐漸衰退,遠洋漁業也日益受到四面排擠,加上船員勞動力不足價格高,使漁業發展面臨各種困境。為了擺脫困境,自1990年開始實施減船政策,並為進一步引導漁業轉型,適應隔周休二日制實施後公民休假時間增加的需求,在沿海港口漁區大力興辦了海洋休閒漁業。從1998年起,在基隆梧棲等6個漁港,強化休閒設施投資,發展海陸休閒中心,促進漁民走向多元化經營。同年下半年全島已有99處海港陸續開放海洋休閒漁業,批准開放從事遊樂的漁船達700多艘,這種集漁業、遊釣、休閒觀光於一體的漁港漁區,幫助了「已近黃昏」的臺灣沿岸和近海漁業起死回生,金門可以輕易的從中獲得可貴的經驗。


最後就海洋休閒漁業而言,它是一種通過對漁業資源、環境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集漁業、休閒遊釣、旅遊觀光為一體的產業,是金門提升經濟水準的重要機會。過去因為戒嚴和戰地政務的局限,無法改善本地漁業的結構,現在應該扶住漁民改行,鼓勵人才進入這一產業。



美國休閒漁業

美國休閒漁業

資料來源:http://faculty.pccu.edu.tw/~ayo/5green/fishery01.htm#fig2
班級:休閒一甲
學號:1096420043 
姓名:廖庭譽
Email:akanishi1021@yahoo.com.tw


美國漁業不同魚種產量的變遷,在食物鏈中,大型生物總是掠食食物鏈下方的生物,過度捕撈「鮪魚」、「鯊魚」或「旗魚」等上層掠食者,會緩慢觸發一連串的骨牌效應。在食物鏈上層的魚種體型較大,但是數量少於體型較小、數量豐富的下層生物。撈捕食物鏈上層的魚類,剛開始時對次層的魚類會有短暫的好處。如果不降低漁獲量,新對象的「過漁」現象會再重演,即過度捕撈將會引發食物鏈下層生物之突然減少,漁夫們只有再往下捕撈食物鏈更下層的魚,直到最底層。

由於過度捕撈食物鏈中許多上層生物,因此造成整體的漁獲量結構組成發生改變,而移向體型較小、多骨頭及多油、吃下層生物的魚。遠洋魚類 ( 一般指體型小、生活史短,且會在開放水域成群游動的種類 ) 的漁獲量,從1950年估計6萬噸增加到1994年的44萬噸 ( 其中全球漁獲量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是正在上升的漁獲量 ) 。在1980年代,有5個低價值的遠洋魚種:秘魯鯷魚、南美沙丁魚、日本沙丁魚、智利鯖魚以及阿拉斯加鱈魚 ( 半遠洋魚類的一種 ) 已經被計算出全部漁獲量共增73%;但是成明顯對比的,於1970至1992年間,有4種高價值的底棲海水魚:銀鱈魚、北大洋鱈魚、南非鱈魚以及大西洋鱈魚的漁獲量卻減少67%。

因此,漁夫們現在只能捕捉較年少、且體型較小的魚(不是同一種類魚的幼魚期,就是完全不同之魚種)。捕捉年少的魚,將會造成成魚數量之減少,而且次年會捕捉到更小體型的魚,例如:使用延繩釣(以數千計的誘餌釣鉤排列成50公里長的捕魚法),釣獲旗魚的平均每尾體重在過去20年內,就從120公斤下降到30公斤。如此已經造成旗魚的成魚數量減少了一半,現在漁獲量中都是一些小魚及未成熟的魚。根據一位海洋生物學家的說法,現在的消費者是在吃剛出生的「嬰兒魚」。

一種生物的減少,也可能因掠食者與獵物的關係的改變,而讓其生態系易受外來物種的侵佔或傷害。舉例來說,在「加勒比」 (Caribbean)海和「紅海」 (Red Sea)北部的珊瑚礁,為製作紀念品而濫捕「皮剝魨」(trigger fish)和「河豚」(puffer fish),因而卻也損害整個珊瑚礁的健康。隨著這些魚類的減少,牠門的獵物,海膽的數量因而暴增;大量海膽掠食珊瑚礁保護層的藻類,因而傷害珊瑚。珊瑚礁同時也要承受因觀光潛水業所造成的健康傷害。同樣的,撈捕肯亞沿岸珊瑚礁的上層掠食者,導致掠食珊瑚的蝸牛及海膽的數量增加,加速珊瑚礁的侵蝕。

對於大多數具有價值的魚種,避免完全滅絕,可能還不算太晚。這要感謝一些人對復育之努力,如限制捕獲量的配額、捕魚禁令和保護幼稚魚苗孕育所的溼地及棲地重整。白令海的「北極鱈魚」 (Arctic cod),大西洋的「斑紋鱸魚」(striped bass),挪威和「喬治亞淺灘」水域的「鯡魚」(herring),大西洋西北部的「鯖魚」(mackerek),美國太平洋的「沙丁魚」(sardines),都有復原之趨向。根據兩位水產學家,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和「國際水產生物資源管理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Living Aquatic Resources Management,簡稱「ICLARM」)的「Daniel Pauly」和「Villy Christensen」之意見,倘若全球的海洋生態環境能重建在「初始的結構和生物量」,它們可以在永續的基礎上,提供比現今更多的生產量和更高的產值。

現在的海洋漁業之趨勢是不具永續性。除非漁民和決策者都能領會到有智慧的簡單陳述,健康的生態環境才可產生健康的魚種,否則恢復水產業的努力將是徒然白費。如果要維持現今漁獲的水準,由於資源的變動及不確定性增加,對魚類族群生態複雜動態關係的認識,以及嚐試錯誤是必須的。

台灣休閒漁業


台灣休閒漁業

姓名:廖庭譽
Email:akanishi1021@yahoo.com.tw

漁人碼頭位於淡水河出海口的右岸,東有綿延的大屯山脈,西邊則隔著淡水河與觀音山相望,本具天然形勝,且近年台北捷運淡水線通車後,大量參訪人潮湧進。淡水漁人碼頭原為昔日淡水第二漁港,位淡水河出海口旁,倚淡海,望觀音,為漁撈,休閒的優質公園,到傍晚時,能坐在木板棧道上,或以著圍欄,欣賞淡水的夕落,到黃昏甚至夜晚,都會有不少民眾或是情侶前來欣賞美景。漁人碼頭有唯一縣政府核准許可,民間經營的觀光遊艇,假日固定航次,遊淡水河藍色公路。沿防波堤架設木棧道,可一覽淡水兩岸風光。淡水漁人碼頭,一直是很多畫家喜歡描繪的地方,淡水夕照至今仍是台灣著名美景之一,站在碼頭邊,看著夕陽西沉,河邊的漁船搖晃,浪聲舒緩,小鎮風光的樸實與可愛,表現無遺,最愛沿著碼頭散步,遙望出海口,想像大河滔滔入海的壯闊,平緩的水慢慢的逝去,夕陽一點一點沉落,直到地平線迎接星光亮起,令人捨不得離開。人與海的世界「淡水漁人碼頭」滿載著光榮歷史與人文匯集,結合觀光、休閒與傳統漁業之多元化漁港。倚淡海、望觀音、泊鈰_錨、撒網捕魚。淡水漁人碼頭是台灣西北部海岸自桃園竹圍漁港,至台北縣萬里漁港間之重要避風港及漁業基地。而淡江夕照更是名列台灣八景之一,淡水暮色曾經留下多少詩情與畫意,「流浪到淡水」更是人人琅琅上口。淡水是台灣早期開發的地區,往昔貨物靠船運的時期,淡水舟楫興盛,也造就了淡水的繁榮,至今仍可從碼頭邊的老街窺知一二。隨著國人生活品質之提升與台北捷運淡水線之正式啟用,將人與海之距離拉近了,並藉由週休二日生活規劃之重視,更為淡水注入觀光、休憩與文化傳承之雄厚實力。淡水漁人碼頭,一個遊客與漁人交織的現代舞台,乘載著漁業傳統之文化與歷史歲月之光輝,將駛向另一個更多元化的想像空間。淡水漁人碼頭的建設係將漁業與休閒觀光結合一起的現代化漁港,可概分為休閒活動區、河海觀景區以及傳統漁船作業區:一、河海景觀區:每當落日餘暉時,自是欣賞淡水夕照的絕佳地點;而在夜幕低垂,微黃的玻璃燈照下,漫步臨海木棧道或駐足觀海廣場賞夜景,令人備感恬靜悠閒。二、漁船作業區:港區泊地上醒目特殊的浮動碼頭,舢舨漁船頻繁的進出,臉上刻化風霜的漁人們忙著靠港、泊船、繫纜、整網,都是遊客及攝影家喜愛捕捉的畫面。三、休閒活動區:提供了數百個港區停車場停車位,方便遊客開車至此時,能在此駐足停留,而廣闊的草坪綠地與休閒步道,讓到此遊憩的旅客能遠離都市的喧囂,悠閒的散步與停留,肆意乘著微風,徜徉於蔚藍海岸的生活情調。此外,柔性的公園式佈置,更提供了周休二日時,親子共同一起嬉戲奔跑、放風箏等的絕佳空間。漁人碼頭位於淡水河出海口的右岸,東有綿延的大屯山脈,西邊則隔著淡水河與觀音山相望,本具天然形勝,且近年台北捷運淡水線通車後,大量參訪人潮湧進,淡水第二漁港(漁人碼頭舊名)佔有優厚之地理環境,又蒙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與台北縣政府聯合推動將漁港功能多元化,已將漁人碼頭建設成為北台灣新興景點,讓本地漁港走向國際化之休閒漁港。未來在木棧道第二期工程及跨港大橋完成後,漁人碼頭的景觀及休憩處將更為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