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是一個面積只有 45 平方公里,方頭歪尾的蟾形小島,位於臺灣東南方的太平洋黑潮主流區上,距臺灣南端的鵝鑾鼻約 40 浬,與北面的綠島屬同一系列的火山島,其東南方距 5 浬處有小蘭嶼為無人島。蘭嶼幾乎是丘陵地,僅部分海岸附近有迂緩坡地及海灘平地,紅頭山高達
飛魚就像烏魚一般同屬汛魚的一種,每年 3 至 7 月間就會隨著黑潮,陸續抵達台灣東部,給東部的居民帶來天然糧食,受惠最多的是住在蘭嶼的雅美族島民,生活在此的島民將一年 12 個月的經濟活動分成三季,春季為捕魚季節,夏秋為農業季節,秋冬為製造季節,然而卻以飛魚汛期做為曆法週期的校正基準;飛魚終了期時節就是一年的年尾,飛魚收藏饋贈時節為新年。由此可見飛魚在蘭嶼島民生活中所占的份量是多麼地大!然而飛魚汛期究竟有多少工作帶給島民忙碌與快樂呢?打從 2 月底船組共宿起,就展開了一年一度的飛魚祭序幕,其活動歷經祈豐漁祭、招魚祭、初夜漁祭、船組解散、小船晝漁祭、飛魚晝食祭、飛魚收藏祭、飛魚漁止祭,到 10 月中旬的飛魚終食祭止,為期七個半月的飛魚祭才算落幕。茲就飛魚祭之內涵敘述如下:
飛魚季
1. 船組共宿:在 2 月底以村落為單位的各船組,會集於各舵長或有 3 戶以上大住宅的船員家共宿,一起檢視漁具和夜漁火把。
2. 祈豐漁祭:在
3. 招魚祭:在
4. 初夜漁:由
5. 船組解散:在
6. 小船晝漁祭:由
7. 飛魚晝食祭:在
8. 飛魚收藏祭:在
9. 飛魚漁止祭:在
10. 飛魚終食祭:在
在長達七個半月的蘭嶼飛魚祭,其中的初夜漁起一個月是飛魚的盛產期,每部落的漁船隊在日落時分,會抵達他們的漁場,趁天色漸暗片刻,點燃火炬引誘飛魚,讓牠們撲向船上的燈火而捕之,這是最具古典特色的漁法,也是觀光漁業的好賣點。又在 1962 年後蘭嶼島民引進追逐網漁法,由於此漁法在白天作業,使用兩艘式機動船佈網,再配合水中人群的追趕,使飛魚紛紛進入網內,參與的人員多半是青年人,完全打破了傳統飛漁祭的秩序。不過現場的熱鬧氣氛,碼頭卸魚及分魚的情形,以及解剖、醃漬、晒乾等一連串的過程亦是觀光漁業的好賣點。(這種科學的漁法根據文獻記載,是 1913 年就開始引用,而在 1954 年由琉球引進宜蘭、高雄地區,被應用於捕捉飛魚。)
蘭嶼島民對漁場的劃分及漁業資源的自律式分配,這是一種立足點平等的管理,雖然沒有資源學的理論基礎,但是管理工作執行起來很容易,沒有任何的糾紛發生,這種模式很類似東港地區的櫻蝦產銷管理,值得我們沿用與推廣。蘭嶼的島民依賴著大自然給予的飛魚,由捕捉、分配、醃晒、儲存的過程,所蘊育出特殊的飛魚文化,希望透過觀光漁業的宣揚,讓大家能更愛護蘭嶼島上的各種原始風貌,給島民保留生活的基本尊嚴,而不是藉現代文明的活動來污染原始的環境及毀滅他們的文化。
課程名稱:休閒漁業
班級:休
姓名:陳貞如
學號:1094404028
E-MAIL:fgh810418@yahoo.com.tw
參考文獻:http://www.ocean.org.tw/mag/003/003009.htm
Youtube連結:http://tw.youtube.com/watch?v=c__me-y_eF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