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

休閒漁業規劃實務-休閒漁業海洋生態 水上活動 釣魚潛水 謝容芷 2008 05 15


課程名稱:休閒漁業規劃實務

姓名:謝容芷

班級:休閒一甲

學號:1096420020

E-mail:j072586@yahoo.com.tw


台灣=海洋生物王國
台灣土地面積雖小,佔全球陸地面積的比例不及萬分之三,但台灣海洋生物的種類之多,卻可高達全球物種的1/10。相較於其他沿海國家,台灣海洋生物種類的平均值高出400倍之多,稱台灣為海洋生物的王國,一點也不為過。
再以台灣的魚類為例,不僅種類豐富,而且屬於世界新種的數目亦名列前茅。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蝶魚及棘蝶魚兩科之總種數,分別有43種與24種,位居全球之冠,因此台灣不僅是陸地上的「蝴蝶王國」,在海洋也稱得上是「蝶魚王國」。此外,根據國外保育期刊《海風》(Sea Wind)的資料顯示,台灣及琉球均為全球珊瑚礁魚類的最熱點(hotspot)。
為何海洋生物如此繽紛?
造成台灣海洋生物資源豐富的主要原因,包括:一、台灣地理位置優越,正好位在全球最大歐亞大陸板塊及陸棚區的邊緣,同時具有深海及陸棚的海洋環境。二、台灣位於全球海洋生物物種最繁茂的東印度群島的北緣,即位於包括印尼、菲律賓、婆羅洲等地又稱為「珊瑚三角」的頂端。三、位於東海、南海及菲律賓海三個大海洋生態系(Large Marine Ecosystem)的交會處,具「生態交會帶」(ecotone)的物種重疊效應,水產經濟物種逾2000種以上。四、台灣海域棲地的多樣性非常高,複雜的底質、地形、水深、海流與水溫等多樣化的生態因子,造就出珊瑚礁河口、紅樹林、沙灘、潟湖、岩岸等各種海岸海洋生態系,適合各式各樣的海洋生物棲息成長。如台灣西岸屬於沙質淺灘,而台灣海峽平均不過80公尺深,除水中表層的洄游魚種外,其餘均為沙泥底棲魚種。此外,西海岸還有不少河口與紅樹林。又如東岸水深可達數千公尺以上,孕育著許多鮮為人知、奇形怪狀的深海生物,根據中研院最近由國科會及農委會支持所進行的調查,已發現至少200種的新記錄,超過15種以上的新種。至於俗稱「海中熱帶雨林」、物種最多的珊瑚礁,佔全球海域面積不到0.3%,但台灣卻何其有幸,在南北兩端及澎湖、小琉球、綠島及蘭嶼幾個離島皆具備此類生態環境。五、東部、南部及小琉球等離島,深受溫暖的黑潮北上影響,而北部及澎湖則受大陸閩浙沿岸冷水流南下影響。冷暖不同的海流,造成冬季時南北溫差可達4﹣5℃,因此台灣南北海域的海洋生物物種存在明顯的差異。
此外,台灣的東、南及北、西兩側海域,也有不少太平洋種及印度洋種的「成對種」同時出現。這類海洋生物原為同一物種,在冰河期因海面升降造成分化,逐漸演變為不同物種,但兩者為形態極為相似、血緣關係最近的姊妹種。像台灣這樣只有394公里長的島嶼,卻同時擁有兩種不同的海底景觀與生物種類,實在相當難能可貴。對從事系統分類、地理分佈、生態保育、資源利用等的學者而言,台灣可說是理想的研究地點。
快速消失的台灣海洋生物
累積的物種數量多,並非表示台灣的資源還很豐富,相反的,其中有將近1/2﹣2/3的物種均已從過去的數量豐富、常見,變成今天的偶見、稀有,甚至絕跡。也就是說,過去每次潛水可以看到的魚種,現在可能5﹣10年都看不到一尾。這也難怪台灣的魚種總數,雖比帛琉、馬爾地夫、大堡礁等潛水勝地,多上好幾倍,但銳減的魚數量、缺乏壯觀的魚群及令人驚豔的大魚,別說吸引不了觀光客來潛水,連國人都寧願花大把銀子,捨近求遠地跑到國外去潛水。仔細想一想,這其中更深層的意義是:台灣原本的海洋生物甚為豐富,但在短短的30﹣40年間,卻因為我們重經濟輕環保、重陸域輕海洋,肆意掠奪、四處污染和破壞,終將傲人的海洋資源葬送掉了。讓人遺憾的是,消失的生物中,除了較大的明星物種受人注意外,其實有更多小型、隱密的物種,甚至在尚未被人發現和命名前,即早已消聲匿跡。
長此以往,如果再不積極加強保育及復育海洋生態,台灣原本令人稱羨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很快便會斷送在你我這一兩代的手 ,屆時我們皆將淪為千古罪人。

印尼附近海域發現52個新物種,包括兩種鯊魚和"閃光"魚(2006-09-18)
科學家宣布,他們在印尼附近海域發現了52個新物種,包括兩種鯊魚和奇異的「閃光魚」。這些發現證實,西太平洋是地球上海洋生物種類最豐富的區域。
發現新物種的海域位於新幾內亞島西端的鳥頭半島附近。科學家們呼籲加強對這一海域的保護,以免採礦和炸藥捕漁行為摧毀珊瑚礁。
科學家發現了24種新魚類,包括兩種肩章鯊,體瘦而多斑,體長約1.2米。另外,科學家還發現20種新珊瑚和八種新蝦類。
「發現新的鯊魚尤其令人振奮,因為鯊魚是高等物種,不是細菌或寄生蟲之類的生物,」國際自然保育機構(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的美國科學家埃德曼(Mark Erdmann)說。
研究人員還發現了新的「閃光」瀨魚。這種瀨魚實行「一夫多妻制」,雄魚身體可發出黃色、藍色、粉紅色或其他顏色的光,以向雌魚發出性訊息。
走路的鯊魚 印尼海域首度曝光(2006-09-19)
一般人對鯊魚的印象,多半都是電影中的兇狠模樣,不過科學家在印尼附近海域,卻首度發現一種,會用2片「鰭」,在海底走路的鯊魚,另外科學家還在海底發現50多種從未曝光的稀有生物,帶您一起來大開眼界!您可能吃過鯊魚,但是一定沒看過鯊魚走路,而這樣的畫面,真的被科學家捕捉到了!
在印尼新幾內亞島西部的鳥頭半島海域,這些罕見的海底生物,首度曝光,長相有如貓熊的藍色小魚,躲在石塊中的綠頭大嘴魚,放射狀魚鰭的天使魚,可以變5、6種顏色的閃光魚,還有最神奇的,就是這個會走路的鯊魚。
看看這隻棕皮黑點的「肩章鯊」,在海底前進的模樣,讓人嚇了一跳,因為牠胸前的2片鰭,竟然就像人類的雙腳,在海底散步、逛大街,累了還會把頭靠在石頭上休息,模樣十分逗趣,這樣的發現也讓科學家非常振奮。

公牛魟具毒潛水員怕怕~若不幸被刺 先泡熱水再送醫(2006-09-05) 
澳洲的鱷魚先生慘遭魟魚毒刺刺死,其實在台灣西海岸也有相當多的魟魚出沒,每一種魟魚的尾巴都有毒刺,而飼養著多種魟魚的台北海洋館透露,許多下水餵食的人員其實都有被魟魚刺到的經驗,不過如果趕緊泡熱水再送醫,都還能保住性命。 長度達到3.5公尺、直徑2.1公尺的魟魚,就是和刺死鱷魚先生的同一種公牛魟,也是台北海洋館裡頭每天都會表演餵食秀的主角之一,還有體積比較小的燕尾魟,即使尾巴同樣帶有毒刺,但潛水員甚至可以表演親嘴秀,秘訣就在館方飼養的魟魚,已經把帶有毒刺的尾巴進行修剪,降低牠們的攻擊性,再加上潛水員全套裝備,讓餵食秀不致於搏命演出。 館方人員表示,魟魚雖然都帶有毒性,但其實牠們算是性情溫和的魚類,平時喜歡藏在沙地裡,潛水時如果不小心踩到或者太靠近,魟魚誤以為遭到攻擊,才會自衛反擊,被刺到傷口會劇烈疼痛,這時候最好先泡熱水再趕緊送醫。 台灣西部海域幾乎都有魟魚出沒,專家提醒喜歡潛水的人,除了要有完善裝備,最好了解魟魚習性,可別一時大意,命喪魟魚尾刺之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