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4日 星期三

休閒漁業規劃實務 台灣休閒漁業 楊雅婷


姓名:楊雅婷
班級:休閒一甲
學號:1096420003
E-mail:eivlkid@yahoo.com.tw
資料來源:

台灣漁業
分類:珍愛台灣
2008/04/26 22:13
漁業概況
漁業是我國重要的初級產業,農產量是在近年來超過136萬公噸,總產值將近新台幣一千億元,目前國內從事漁業生產工作的人口,有30萬人左右,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國際漁業合作,參與國際漁業組織,使遠洋漁業持續發展,在沿近海漁業方面,則更加強資源管理,已達到資源的永續利用,此外,更積極的輔導漁民,從事休閒漁業已提高漁民收入,增進漁民福祉,期盼再新世紀對漁業奠定百年根基。漁業概況說明我國漁業分為遠洋、近海、沿岸和養殖魚業四大類,遠洋漁業是指漁船在我國200海裡經濟海域以外,從事漁撈作業的漁業,主要漁法包跨有鮪延繩釣、魷釣和秋刀魚棒受法等,近年來漁獲量,已經超過80萬公噸,其中魷魚產量佔世界第四位,鮪魚產量更佔世界第三位,鮪延繩釣漁船遍佈三大洋公海漁場作業,大部分的鮪釣和鯨鮪圍網漁船,以國外港口為基地,進行補給維修和卸魚轉載

遠洋漁業係指在兩百海哩以外,在他國經濟海域內作業的漁船,屬於遠洋漁業,高雄市前鎮漁港,是我國遠洋漁業最大的基地,我國遠洋漁船共有1683艘,遍佈在世界三大洋作業(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http://www.fa.gov.tw/chn/media/text/marinef.txt遠洋漁業漁法包括鮪釣、拖網、大型圍網、魷釣等,遠洋漁業主要以鮪魚、魷魚、鰭魚和鰜魚等漁獲為大宗。 近年來漁獲量已超過80萬公噸,佔我國漁業總產量之58%以上。我國鮪延繩釣漁船包括超低溫鮪延繩釣及傳統延繩釣漁船二種,其作業漁場遍布三大洋之公海水域;而鰹鮪圍網則集中在中西太平洋海域;魷釣漁船在西南大西洋、北太平洋及東太平洋漁場作業;拖網漁船因各國實施200浬經濟海域制度,均以合作方式進入印尼或印度等海域作業;部分魷釣漁船則於魷魚季節結束後前往北太平洋兼營秋刀魚棒受網漁業。大部分之鮪延繩釣及鰹鮪圍網漁業以國外港口為基地進行補給、整修及卸魚轉載等,目前核准之國外基地港口有71個。
惟因世界各國相繼宣布200浬經濟海域及環保、公海資源保育意識抬頭,作業漁場受到限制,使遠洋漁業之發展遭受重大影響,政府為突破困境,爭取海外漁場,乃運用各種方式加強推展對外漁業合作,並引進鰹鮪圍網漁業,以開發公海漁場。近海漁業係指使用動力漁船,在我國12浬至200浬經濟海域內從事漁撈作業者,主要漁業為拖網漁業、巾著網漁業、鯖圍網漁業、流網漁業、延繩釣漁業、火誘網漁業等;台灣近海漁船作業漁場主要在東海、台灣海峽、南中國海、巴士海峽及台灣東部海域等,此海域內之資源除棲魚類資源利用已達飽和外,其他沿岸及大洋洄游魚類、深海魚類仍有開發餘地。近年來,由於船型加大,漁撈技術及漁航儀器的改進,作業漁區逐漸向遠洋發展,近五產量在24萬至28萬公噸之間,平均產量約26萬公噸,產量約占總產量的20%。近海漁業是指漁船在我國12到200海裡經濟海域以內,從事漁撈作業的漁業,近年來產量維持在20~25萬公噸之間,主要漁業是拖網、巾著網、鯖(魚?)圍網等,作業漁場主要在東海、台灣四周海域和南中國海域,由於近年來近海水域資源逐漸縮減,加上漁船大型化,漁撈技術和漁航儀器大幅改進,近海鮪延繩釣漁船,已逐漸轉向遠洋漁區作業,民國八十到八十四年間,政府為了紓解勞力不足,減輕近海漁業資源壓力,和防止魚船從事走私等不法的行為,於是編列經費收購老舊漁船,進行減船計畫,沿岸漁業是指我國在領海12海里以內從事漁撈的漁業,近年來產量維持在四萬公噸左右,主要作業方式包括刺網、定置網、地曳網、魚苗捕撈等。政府為促進沿岸漁業的永續發展,多年來陸續在沿岸海域設置漁業資源保育區,和人工魚礁區等,並且從事漁貝(介)類種苗,大量放流積極改善漁場,富裕漁業資源,同時也輔導漁民,從事海釣、賞鯨船等的娛樂事業,以多元的方式經營,養殖漁業主要分為,淡水養殖、鹹水養殖和海面養殖等三大類,生產面積約六萬多公頃,生產量超過25萬公噸,由於水產種苗生產和養殖技術不斷的研發和改進,使得我國可養殖的種類將近有100種之多,在淡水養殖方面,主要種類包括鰻魚、吳郭魚、(信)、鯉魚等,鹹水養殖包括鯛類、虱目魚、草蝦、三節蝦等,海面養殖則以牡蠣、文蛤、石斑、海鱺等為主,為使水土資源合理利用,政府在各地設立養殖漁業生產區,輔導業者使用循環水,以保護水資源,並且積極推動,陸上魚塭純海水和海上箱網的養殖。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長達 1,600餘公里,小島70餘處。西部海岸為緩和平坦陸棚,且有大陸南向沿岸寒流、北向之黑潮支流及季風飄送交匯,基礎生產力豐富,為魚貝介類良好之繁殖棲息場所,底棲、上中層洄游性魚類及貝介類均甚豐富,形成良好漁場。   東部海岸陡峻水深且地處寒暖流交會之衝,為大洋性洄游性魚類必經之通路,資源豐富。同時台灣地理位置適中,往返世界各大漁場均甚方便,使台灣具備發展海洋漁業之優良天然環境條件。  台灣因具備了得天獨厚之漁業生產環境,因此自光復以來,茌政府及業者共同努力之下,快速成長,成果豐碩,對農業經濟之發展貢獻卓著,旦在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惟自民國六十六年以後,世界各國紛紛實施 200浬專屬經濟海域,原本傳統的公海漁場,大多劃入臨海國家之管轄區內,公海漁場減少近三分之一,促使漁業先進國家在喪失傳統之公海作業漁場後,只得謀求本國沿近海域之漁業發展。為應付這種漁業發展不利之情況,我國正加強沿近海漁業資源之開發,改變漁業經營之型態結構,以適應外在環境之衝擊。  沿岸地區係受河流沖積影響最大地區,也是仔稚魚及貝介苗良好的棲息場所。惟因其離岸近、作業方便,易受到人為捕撈而影響其資源安定性。再加上近年來,台灣工商業的高度發展,人囗集中都市,未經處理之工業及家庭廢水長期污染海域,而破壞其生態環境,致使海域原有體系瓦解。為確保沿近海漁業資源的豐沛與永續,維護台灣沿近海漁業發展,加強漁業資源保育是目前刻不容緩的工作。

漁業資源保育區之保育種類與特性
台灣本島西傍台灣海峽,東臨太平洋,受自然條件控制影響,西部為單調平直、坡降平緩之沙岸,海底大陸棚廣大,多沙洲、沼澤,潮汐灘地發育良好,適合淺海貝類天然養殖;東部為多變化之陡峻岩崖,坡降極大,海底大陸棚狹小,海蝕地形十分發達,多海崖、海蝕洞、岬灣及礁岩,有黑潮經過,漁業資源甚為豐富。惟此等自然孕育而成之珍貴資源甚為脆弱,一旦遭受破壞,將需長久時間始能恢復,甚至永遠無法恢復。
近年來本省沿近海域,因受陸上廢水排放污染及部分漁民非法濫捕水產物影響,致沿近海漁業資源遭受嚴重破壞,已呈日漸枯竭現象。為確保本省漁業成長,加強保育沿岸海域漁業生態環境,台灣省漁業局自民國六十七年起陸續在本省宜蘭、台北等十二鯀巿設置沿岸漁業資源保育區二十五處保育水域面積達 4,795公頃,主要保育之水產動植物計有:九孔、龍蝦.文蛤、西施貝、國姓蟯、海膽、紫菜、石花菜、鐘螺等。
歷年來保育區內放流鯛魚苗1,011萬尾九孔苗348萬粒、蝦苖 2,087萬尾、成蝦57萬尾、文蛤苖 181萬粒、文蛤17萬粒、國姓蟯貝苗59萬粒、西施貝苖1,081萬粒,並投放九孔礁6,883座、龍蝦礁668座、 1‧5M方型礁878座、水泥柱25座、十字腳柱礁1,111座、饅頭礁64座,並配合各項宣導教育,印製宣導月曆海報,拍攝宣導影片,以喚起全民對漁業資源保育旳重視和瞭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