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珊瑚礁生態是潛水休閒活動的願景
珊瑚礁海域有著清澈的海水及繽紛的海洋生物,因此珊瑚礁海域成為潛水活動及一般民眾所喜歡的遊憩場所。台灣從南到北都有珊瑚礁分佈,如北部海岸、東北角、東海岸和恆春半島,尤其離島更是被珊瑚礁所環繞,如綠島、蘭嶼、小琉球和澎湖群島等。早年的潛水漁業很多是以射魚為主,偶而採集蝦蟹貝類,後來利之所趨,才轉而非法捕撈珊瑚、採干貝、或是利用氰化物捕捉熱帶魚等,如此不但破壞生物資源並影響生態系中群聚的結構,更嚴重的是非法炸魚,直接危及許多海洋生物的生命,間接則會破壞生物的棲所和環境。因此開發潛水休閒漁業與珊瑚礁生態保育是息息相關,而且必須妥善管理與規劃。
一般民眾在休閒漁業的活動中所追求的是休閒享受,非大量的漁獲以維持生計,漁民所擁有的漁船、漁塭、漁具及各種設備與知識經驗,正可彌補消費者追求漁業休閒遊憩中之所欠缺的,如此漁民提供服務,消費者付費休閒,漁業資源不受影響。因此規劃完善的休閒漁業可望將資源保育、休閒遊憩、漁民生計三項難題同時解決。然而將潛水活動納入休閒漁業項目之一,是未來休閒漁業最具發展潛力的遊憩活動,且服務的附加價值最高,將可增加漁民收益,繁榮漁村經濟。
國內外潛水旅遊活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法國潛水專家顧士都發明了水肺,潛水成為一項興盛的水中運動。一般人對潛水的瞭解多屬於「水肺潛水」,也就是經常在電影中看見一個人背負著氣瓶,於海中悠游自在地游動的鏡頭,事實上還有另一類的水中運動是浮潛,一般接受正規訓練班的課程都是從浮潛開始,再進入水肺潛水的課程,若沒有取得正式結業証書或執照,潛水器材店是不得將氣瓶和潛水器材租借給未領有証照的遊客。
自古以來潛水活動多以狩獵為主,直到最近幾年來才逐漸轉變為水中攝影、水中觀察和觀光。目前潛水活動的項目很多,如湖泊潛水、沉船潛水、洞穴潛水、冰下潛水、水中攝影、水中狩獵、水中觀察等;甚至目前在觀光旅遊業中最流行的浮潛(水上漂浮,欣賞海底景觀)和體驗潛水等亦屬於潛水活動之一。由於大眾都有感於狩獵及生物採集會對海洋生物資源及海底景觀造成極為嚴重的破壞,因此在許多國家紛紛設立海洋公園或是生態保護區,在兼顧娛樂及生態平衡的雙重原則下進行營運,而一般國外的潛水者絕大多數都會遵守既定的規則,同時管理者也都會盡力維謢自然生態環境。
一般潛水者心目中的勝地,多分佈在熱帶及亞熱帶,每當遇有較長假期時,潛水者自各國湧向這些潛水的樂園,歐洲潛水者常到紅海、印度洋的馬爾地夫(Maldive)群島和泰國;美洲潛水者常到加勒比海、巴哈馬、夏威夷、大溪地等地;日本和台灣潛水者則大多到密克羅尼西亞群島-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等地;然而潛水旅遊據點都發展成高級渡假勝地,且成為當地觀光事業的重心,當然潛水旅遊團費也高於一般旅行團體,因此各國漁村逐漸轉型為潛水者服務,形成以潛水活動為主要的觀光休閒漁業。
至於國內的潛水活動,目前還多半停留在水中狩獵及生物採集的階段,雖然近幾年水中攝影的人數愈來愈多,但多數仍以出國到世界各地著名的潛水景點遊玩、攝影,顯然是國內的海洋生態景觀出了問題,不但魚少了,甚至連珊瑚礁也殘破不堪,所以國內潛水活動的觀念,尤其是自然生態平衡及保育觀念的養成尚待努力。
潛水運動在國外已是一項極為普遍的休閒活動,不僅有益身心健康,同時更可提昇國民的海洋知識,因此對於潛水團體組織和潛水人員等級的規劃均極為完備。觀諸國內潛水運動,發展至今已有30餘年的歷史,潛水人口亦有逐年快速成長的趨勢,全國性的潛水組織有「中華民國潛水協會」,已知的地方性潛水團體或俱樂部超過200家,以及有許多私人性的團體成立,但始終缺乏可靠的統計資料可供參考。國內潛水點的詳細規劃案除了「墾丁國家公園小灣海域潛水育樂之規劃」(張崑雄,1986)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有關對海域潛水活動的規劃報告。然而該案除了執行完成陸上的潛水訓練中心設施外,海域規劃與管理仍未見落實。由於潛水活動具有相當的危險性,所以發展與規劃某地區的潛水活動時,除了要考慮到該海域之自然生態景觀是否美麗、海洋生物資源是否豐盛之外,更重要的要衡量該地區之海流、海況、海水混濁度等非生物因子作一併之考慮才能選擇出最適當的潛水活動區,以及最合適之潛水活動路徑。
珊瑚礁是休閒漁業的綠洲:
海洋中的珊瑚,有如沙漠中的綠洲一樣,提供各種生物生存所必須的養分和居所。珊瑚礁與其鄰近的開放海域相比,在生產力的差別可以達到千倍以上,因而珊瑚礁的生存也就維繫著整個生態系內數以萬計生物種類的生存。對於現代人而言,珊瑚礁也扮演著經濟上的綠州角色,因為世界上8%的人口居住在距離珊瑚礁生態系一百公里以內的區域;而環繞在珊瑚礁的觀光業所帶來的經濟利益更是相當可觀。以美國佛羅里達州的觀光營收高達25億美元,加勒比海區域則有一兆四千億美元。
最近幾年來觀光業在澳洲大保礁地區急速成長,已成為昆士蘭北部的第一大產業,每年帶來超過300萬遊客,超過15億美元的收入。同樣的以馬來西亞的西巴丹島為例,該島是全球十大潛水勝地之一,使用者大部份是愛好潛水和職業潛水者,每年帶給馬來西亞超過6億台幣的觀光收入。
西巴丹島(Sipadan)位於婆羅州島東北端附近,屬於馬來西亞沙巴州,聳立於海洋中600公尺的石灰石尖峰,遠看像一朵蘑菇;島上處處是茂密的熱帶森林約4公頃,被白色沙灘環繞著,而整個珊瑚礁約佔18公頃。在潛水人眼中,西巴丹島可以說是天堂,因為它非常袖珍,只要20分鐘就可以徒步環島一周。潛水人很容易下水,海裡的美妙景象盡收眼底,多采多姿的珊瑚礁生物保有自然風光,因此西巴丹有西太平洋「后冠上最後一顆珠寶」的美譽。然而自1974年開放給全世界潛水客觀光後,為何二十多年來仍可保有其島上叢林的原始性,而且幾乎每晚都可看到海龜上岸產卵,大型蜥蜴和椰子蟹仍然隨處可見,尤其數以千百計的金梭魚,以及體型碩大的隆頭鸚哥壯觀魚群、鯊魚和鯨鯊等也是該地常見的海洋生物。上了該島的遊客幾乎都遵守除了照相以外,不要帶走任何東西,因此台灣的潛水休閒活動應該以該島的經營管理做為借鏡,並思考如何將保育觀念灌輸給台灣潛水遊客。
台灣潛水休閒活動未來發展的方向:
對於喜好潛水休閒活動的人來說,珊瑚礁可說是取吸引人、也是最令人流漣忘返的地方。每一處珊瑚礁海域擁有上萬種形態多樣和色彩繽紛的生物種類,構成了地球上最美麗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由於這種特性,珊瑚礁也滿足了各種潛水人員的喜好。
其實珊瑚礁海底生態是台灣最重要的觀光資源,眾所周知珊瑚礁雄偉壯麗的海岸景觀,以及各種外型複雜多變、色彩豐富鮮艷的生物,吸引著大量遠地而來從事潛水、游泳、釣魚等各項海域遊憩活動的人潮;而自海底升出水面的珊瑚礁海岸地形景觀,經常成為沿岸和陸上觀光客駐足欣賞的地標,因此珊瑚礁及其生物已成為許多熱帶國家非常重要的觀光資源。 珊瑚礁的價值除了經濟面的觀光資源之外,其維繫高物種多樣性、維持全球生態平衡、建造陸地、提供食物和藥物,而且也提供教育和研究之用,因此珊瑚礁生態系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系之一。但是珊瑚礁也是非常脆弱,環境的改變和不當的人為活動,都很容易傷害珊瑚和棲息其間的珊瑚礁生物,進而對珊瑚礁生態系正常功能運作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台灣在發展潛水休閒漁業時,一定要密切注意到珊瑚礁的脆弱。
目前珊瑚礁所面臨的威脅包括:
1、全球變遷、聖嬰現象、溫室效應。
2、海水優養化、紅潮、溫排水污染。
3、沉積物污染、有機廢水污染、有毒廢棄物、大量垃圾流入。
4、過度捕撈和非法漁業(如炸、毒、電魚和流刺網的使用)。
5、不當的人為活動(如不當採集生物和遊客的破壞等),其中又以沉積物污染和有機廢水污染是近年來對珊瑚礁危害最大的人為因素。因此陸上廢污水處理和排放應該是最急迫的環保工程,否則珊瑚礁很可能將在台灣海域消失。未來如何善待珊瑚礁資源是全民和政府在發展潛水休閒活動時必須注意,如此珊瑚礁才能永續長存,而潛水休閒活動才得以與豐富多樣的珊瑚礁生物共存共榮。
潛水休閒活動是永續漁業的一環:
二十世紀最後十年可以說是漁業發展史上主要的分水嶺,漁業科技的發展在此一時期可以說已達到最高水準,全世界漁獲量已達到顛峰,1999年的海洋總漁獲量已超過1萬1千萬公噸,相對的海洋環境的忍受程度亦正瀕臨極限。聯合國在此一期間亦通過新海洋法公約,對公海漁業管理,也透過國際跨界及高度洄游魚種管理協定而予以加強。有識之士積極倡導「責任漁業」,呼籲所有國家在發展海洋漁業、從事漁撈活動時,必須對海洋環境負責,漁業才得以永續發展。因此台灣沿海漁業資源的枯竭,除了應該儘速減少漁獲量之外,各種轉型為休閒漁業的漁船也需加強輔導與教育,並且對海洋環境的保護更是刻不容緩。又由於潛水休閒活動,不是以捕撈或射魚為目的,而是以欣賞魚群和海底景觀為主,因此不影響總漁獲量。相對的在珊瑚礁設立保護區和海洋公園,更可維護海洋生物資源,對未來漁業資源的補充有正面的意義。所以轉型作潛水休閒漁業的漁民,其實利用船舶載潛水客,一定可增加收入,惟獨應該避免削價的惡性競爭,以高品質的服務將可帶來更可觀的利潤。
目前在娛樂漁業已面臨海上遊樂船舶業之競爭問題,因為在我國允許船舶在海上從事休閒遊憩者有二種:一種為漁政系統所核准的「娛樂漁業漁船」,供搭載以娛樂為目的之乘客,在海上利用竿釣、一支釣、曳繩釣等方式採捕水產動植物或觀光漁業;另一種為交通部系統所核定之「海上遊樂船舶」,搭載乘客從事海上遊覽、駛帆、賽船、滑水、船釣、船潛及其他遊樂活動。
因「海上遊樂船舶」活動項目較多,且「娛樂漁業漁船」之建造必須取得漁船汰建資格,而遊樂船舶則無汰建問題,自然在發展上造成不公平。然而根據目前船潛大多數以一般竹筏、漁船較多,其次才是「娛樂漁業漁船」,至於「海上遊樂船舶」由於租船費用相當昂貴,很少有潛水客租用。未來需整合這些船舶問題,否則將是發展船潛休閒活動的一大阻力。而且遊樂船舶大量增加,並非單純停泊港灣的問題,更是涉及海域空間的使用及漁業資源利用等問題,因此發展海上遊樂船舶事業或船潛應以不影響漁業發展與漁民生活為原則,而且是以為漁民謀求更大福利的方向思考。
海洋是人類在地球上最後的疆域,對於海洋環境的維護和海洋生物資源的保育,已成為廿一世紀人類共同關切之首要議題,畢竟海洋是地球村上最共通的環境。可以預期,人類對海洋開發的行為,將受到愈來愈嚴格的管制,因此合理發展潛水活動成為休閒漁業,相信是永續漁業的一環。
海域環境的指標者──珊瑚:
珊瑚是狹適應性的生物,對環境品質的要求很嚴格,也對環境的改變非常敏感,對於評估環境污染來說,牠是一個很好的指標,因為牠的存在與否可以做為環境品質的指示燈。由於各種海域休閒活動蓬勃發展,在珊瑚礁海域活動的增加,也相對地為當地海域生態系帶來更大、更多的環境壓力,其中危害最大的是海域污染源增加和潛水人員的採捕。潛水人員刻意採集和不經意踐踏,都足以對珊瑚的生存造成威脅,為了維護珊瑚在我們的海域裡繁衍,亟需社會大眾,尤其是潛水者的共同維護。
海域環境的維護:
(1) 禁止任何採集、捕捉、獵殺或破壞或觸摸任何種類之海洋生物及景觀。
(2) 禁止拋棄任何種類之垃圾及廢棄物,以及任何廢污水和漁船機油之排放,以維持海域之 潔淨。
(3) 在國家公園和國家風景區內潛水者在潛水前必需先參加講習(內容:海洋生態保育、潛 水安全..等事宜)。
(4) 每年進行海域生態環境及珊瑚礁總體檢,針對海域環境受到破壞及海洋生物資源量明顯 減少的海域進行保護及復育。
(5) 船潛時固定錨站工程必須妥善規劃,且列為第一優先的保護珊瑚礁工作。
保育珊瑚礁生態是潛水休閒活動的願景
課程名稱:休閒漁業規劃實務(Practical training on recreational fishery)
班級:休閒一甲
姓名:莊依瑄
學號:1096420031
email:never_forever_b@yahoo.com.tw
資料來源 : http://study.nmmba.gov.tw/upload/Resource/conserv1043.htm
2008年6月28日 星期六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