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8日 星期六

休閒漁業規劃實務 七股生態觀光休閒漁業 莊依瑄1096420031 

內海仔的呼喚    七股生態觀光休閒漁業的可能
撰文/蔡炅樵


八年前,台南縣沿海漁民人徘徊在設立養殖專業區或濱南工業區之間;在反濱南的過程裡,竟意外發展出生態休閒觀光業;然而人潮大量湧入,為地方帶來什麼好處?又產生什麼負面影響?生態觀光休閒漁業,會是漁村漁業轉型的第二春?
  民國八十二年一月廿一日,清晨六時許,天色濛濛,大地尚未甦醒。
   南台灣王爺廟的宗教聖地--南鯤鯓廟門剛剛打開,平日進香陣頭鑼鼓震天的廟前廣場,在寒凜的冬晨顯得特別冷清。
   幾位台南縣北門鄉急水溪南側海埔地的養殖漁民,依著日前人與神明之間的約定,陸續來到廟口。這回他們不是要祈求神明保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養魚賺大錢,而是專程來請求眾神指示,到底「海埔」這塊開發六、七年的魚塭區,是要設法籌組養殖生產區,以便爭取行政資源,加速魚塭道路及排水等公共設施?還是讓燁隆集團繼續收購魚塭,爭取設立工業區,讓地方繁榮?
   推動養殖生產區與工業區的兩派人馬,都認為自己所堅持的意見,是對地方最有利的。在各持己見無法達成共識的情況下,「人」無法決定的大事,只好來到南鯤鯓請求「神明」定奪。結果,第一輪擲筊,雙方都未獲神明允筊。莫非這種攸關地方發展的大事,連神明也不敢貿然為人決定?
   最後,神明「很含蓄」地指示,一切就讓海埔地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林獻策,依相關辦法慢慢處理……。
  
休閒漁業之夢
   四周環海的台灣,原本應該是一個面向海洋多元發展的國度,但台灣的子民、台灣的執政當局,卻似乎未曾好好正視海洋豐富的資源及永續發展的可能性。當年北門鄉海埔地漁民到南鯤鯓擲筊請示神明時,打算在七股興建濱南工業區的燁隆與東帝士集團,已經悄悄在海埔購買約七十公頃的魚塭,並引發許多知情的在地民眾加入炒作土地的行列。
   原本在國小任教的林獻策老師,當時手頭有農委會的養殖生產區輔導方案及養殖魚塭發展觀光休閒兩個案子的相關資料,既然神明有了「暗示」,海埔養殖生產區沒多久就順利成立。而對休閒漁業一直有濃厚興趣及信心的林獻策,也毅然提前退休全心全意投入這一新興的行業。
   八十五年,以休閒、生態、景觀、漁業為號召,佔地寬廣、硬體設施相當大手筆,號稱台灣第一座休閒漁業場的「北門海濤園」,風風光光正式對外營業。林獻策深信緊鄰海濤園的那一片木麻黃防風林,裡頭棲息著成千上萬的白鷺鷥、夜鷺及許多鳥類,光是這些生態美景就很迷人了。
   然而,事與願違,海濤園的遊客一開始就冷冷清清。在當時生態休閒旅遊尚未蔚為風氣,且政府相關法令仍未完善的大環境下,再加上林獻策對生態理念相當堅持,例如慎選客源,他不願為了生意而去接洽南鯤鯓如麻的進香團,深怕來去匆匆的訪客萬一有粗暴的行為會危及鷺鷥林的鳥類生態。林獻策坦承,這是一種「矛盾」!但他寧可讓海濤園關著養蚊子,也不願冒著防風林的生態遭受破壞的危險。
   面對這樣的經營困境,漁民朋友眼中「很善良但也很固執」的林獻策不禁深深感慨:當初生產區的漁民沒有人敢跟他合夥投資海濤園,總抱持著冥冥中應該會有神明相助,但五年來孤軍奮戰的結果,林獻策宛如深入叢林作戰的勇士,差點遭叢林所吞沒。一路走來雖然真的很辛苦,不過他還是深信走得很有意義,而他心中總堅持著──「美好國土、千秋萬世、永續共享」的理念。
  
台灣最大的溼地
   凌晨三點,一片漆黑的七股潟湖「內海仔」泛著點點漁火,彷彿天上繁星掉落人間。一盞盞的小漁燈,照著滿是漁獲的定置網、映著大半輩子在這裡討海的黝黑臉孔。直到,晨曦在不知不覺中舖滿了海面,遠處沙洲上翠綠的防風林、黃褐的沙山隱隱浮現,辛勤的漁人才駕著輕巧膠筏回到龍山漁港,讓魚市場抑揚頓挫、此起彼落的拍賣喊價聲,以宛若歌唱的旋律和節奏,為這一夜的豐收慶賀……。

   由曾文溪、將軍溪挾帶的泥沙淤積而成的七股溼地,面積廣達一千六百公頃,當地人稱她是「內海仔」。這片台灣最大的潟湖溼地,是七股人天然的大魚塭,千百年來,她就像溫婉的大地之母,以她豐潤的乳汁孕育著她的子民。七股人在此插蚵仔、施放定置網、養文蛤和漁產……,七股人的血脈與她相呼應,生命的臍帶緊緊相連。
   溼地就像大地的腎臟,可以保存水中的養分、過濾化學物質和有機廢物、積存浮懸物,使得水質得以淨化,長久以來扮演著「生命基因庫」的角色。溼地不但孕育了許許多多水生植物和昆蟲,還有魚蝦貝蟹以及到此覓食的哺乳類和鳥類,尤其很多稀有和瀕臨絕種的動物多依靠溼地所提供的食物而生存。溼地同時具有吸收和貯存洪水、調節水位的功能,是郊遊休閒的好去處,更是自然教學的最佳天然教室。
  七股潟湖,無疑是西南沿海最具生產力與多樣性的生態棲息環境。
  
「北香山、南七股」
   八十三年,自從打算要在七股潟湖興建七輕以及大煉鋼廠的濱南開發案被提出後,從環境、土地與生命出發的拒絕濱南案的抗爭,便未曾停歇。有人說,濱南案的環境影響評估「可能是」台灣近年來許多大小開發案中作的最好的,因為歷年來近八十次環評相關會議,環保團體一再提出各種嚴厲的質疑、批判,逼得開發單位不斷補充相關資料。
   不過,開發單位的環評報告書寫得「好」,並不代表寫得「正確」。石化及煉鋼產業的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特性,根據估計,即使濱南工業區縮小規模降低產量,但該工業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將佔台灣自八十九至九十九年間二氧化碳增長總量的百分之三十二,約每年一千六百一十萬噸;將奪去四千五百公頃黑面琵鷺及曾文溪口沿海其他兩百種鳥類所賴以生存的棲地,並對環繞七股潟湖佔地六千公頃的鹹水養殖的生存空間,造成重創。由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針對濱南一案的研究報告就直言,濱南工業區是缺乏遠見的,「為取得短暫而不可靠的經濟效益,將導致無可挽回的巨大災難。」
   值得一提的,號稱是近年來台灣西海岸兩個最受矚目的大型開發環評案──「北香山、南七股」,正當濱南案在總統大選之前的環評會議中,因「有條件通過」而陷於緊張、膠著之際,同樣奮戰了八年多的新竹香山海埔地開發案,卻在去年十二月十九日的環評初審會議中,以「不宜開發」被退件,這是台灣自有環評制度以來的頭一遭!香山案這「遲來的正義」,確實讓全台的環保團體大受鼓舞。
   不過,環保團體也反省到,早年台灣的環保運動是靠抗爭,現在的環保運動是靠環評把關,未來則必須靠符合永續發展精神的國土規劃,強調人民對土地、對未來發展的願景,明白講出人民「要什麼」,而不是「不要什麼」,否則面對財團一個又一個開發案的利誘,只會讓環保團體疲於奔命。
  
西海岸的永續發展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以及台大城鄉所,曾針對濱南案提出一個永續發展的替代方案,這套另類的經濟發展,植根於台南沿海地區獨特的自然和人文資源的整合,開發能與當地現有產業及未來新產業共生的觀光旅遊業。「台南沿海永續經濟發展計劃」預計,將創造三萬個工作機會,年產值達五億二千五百萬,和濱南工業區所提供的就業機會不相上下。

   在香山與七股在打環評戰的過程中,不約而同都以當地的生態景觀發展出相當蓬勃的生態休閒觀光業,尤其七股潟湖區更有國際重量級的黑面琵鷺做號召。台南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統計,在八十七年冬到八十八年春的賞鳥季,每逢假日在黑面琵鷺賞鳥亭接受定點解說的人數,總計超過五萬人次,今年度的賞鳥季則預估將突破雙倍以上人潮。此外,漁民以膠筏載客暢遊七股潟湖也是當地生態旅遊的一大特色。觀光旅遊業,佔世界經濟總體的百分之十一,在台灣卻僅佔全國經濟總體的百分之一,仍存在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台南縣立委蘇煥智認為,七股要發展生態旅遊的第一步必須先劃設黑面琵鷺保護區,讓專責、專業的管理機構結合民間團體及漁民來整體推動,而且保護區不能影響漁民的權益,要讓漁民保有現有的使用方式,必要時由政府適度對漁民補貼。而原本對開發濱南案相當堅持的台南縣政府,雖然至今仍未放棄開發工業區,但面對七股地區洶湧的觀光人潮,也不得不正視其發展潛力,去年便委託台大城鄉基金會劉可強教授,進行「台南縣七股鄉沿海地區生態觀光發展景觀改善計劃」。
   其實,許多關心七股潟湖未來發展的民間社團,都曾提出不同版本的生態旅遊規劃;最近環保團體們更進一步從國土規劃的角度構思,以雲、嘉、南沿海溼地生態、當地漁鹽農產業及人文為主軸,規劃出跨縣市的國家級風景特定區的政策說帖,打算積極遊說新政府重視台灣西南海岸的永續發展。
  
群雄並起的生態旅遊業
   今年農曆過年時,七股海岸保護協會門前的車潮多到要越過馬路都很困難。然而大量遊客毫無限制地湧入,到底為地方帶來什麼好處?又產生什麼負面影響?生態觀光休閒果真是讓漁業轉型的第二春?
   滿頭白髮,在反濱南運動中一直受環保團體與當地民眾尊為精神領袖的家旺伯,直言人潮多並不等於在地消費多,而且擺攤位賺觀光錢的都是當初贊成工業區的人,「滿地垃圾不用說,網仔寮沙洲上防風林的白鷺鷥,全都被驚嚇得不見了。」家旺伯憂心忡忡地接著說,「以後就算工業區不來,也不希望有這麼多遊客來破壞!錢沒了,再賺就有,生態被破壞了,就永遠沒有了!」
   如何做好遊客總管制、提高生態旅遊的服務品質,遊客在休閒旅遊的過程中認識生態保育,進而願意為生態保育付出一己之力,是民眾與業者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
   對土地存在著深厚感情,為了接待全台各地前來關心濱南案或者純粹想搭船遊潟湖的民眾,幾乎整天都守在七股海岸保護協會接客、接電話的家旺伯表示:「生態旅遊一定要有解說員隨隊,而且透過解說才能讓遊客真正領略潟湖的生態之美。」在七股地區導覽經驗相當豐富的濕盟解說員江進富也指出:「一個好的生態解說員,必須有豐富的生態知識及對土地的熱誠,在每一個細微動作中呈現保育觀念。」
   不過,七股地區的生態旅遊正處於群雄並起的「春秋戰國」時代,不但在地的解說員嚴重不足,必須靠外來的環保團體支援,而且業者自律不足、整合困難。甚至發生有的業者為了一飽觀光客五分鐘的「眼慾」,而作出「以從事生態旅遊來破壞自然生態」的荒唐舉動,例如以沖天炮驚嚇讓群鳥亂飛,或者為了想讓遊客看得更多,竟然在海水漲潮前,事先把和尚蟹抓離灘地,等著稍後讓搭船遊潟湖的遊客賞玩等不當行為。
  
休閒漁業是轉型的第二春?
   面對生態休閒旅遊的商機,曾經擔任主張濱南工業區的「大七股開發促進會」總幹事的吳仲常,也在去年開設「溪南春休閒渡假漁村」,目前「溪南春」佔地兩公頃多,未來預計發展到十公頃。吳仲常表示,他經營溪南春的理念是教育重於營利,「只要能帶動地方繁榮發展,不管工業區或生態旅遊我都歡迎。」他認為,說工業區沒有污染那是騙人的,即使濱南案通過環評,還是對政府及開發單位都沒信心,因此他主張要由地方聘請專家學者組成污染防治委員會來監督,這樣才能落實環保。

   以曾經力主工業發展的背景投入休閒漁業,吳仲常的轉變確實相當「引人好奇」,其生態與工業並存發展的觀點,雖然一直備受環保團體批評、質疑,但這卻也是很多民眾可以接受的觀點。不過,家旺伯還是斬釘截鐵強調:「生態與工業並存,是絕對不可能的事!工業區一來,什麼生態就都沒有了,哪裡還有休閒觀光資源可以發展?」
   近年來政府相當積極推動休閒農漁業,一般人也普遍認為這是台灣農漁業轉型第二春的契機,但是以生態景觀結合農漁業的休閒活動,有足夠大的消費市場來支撐,成為新的替代產業嗎?
   家旺伯指出,其實膠筏載客只能算是漁民的「副業」,用以增加收入,主要的經濟來源還是得靠魚塭養殖或潟湖養蚵、定置網捕撈。正常的情況下,養蚵一年可以有七、八十萬元的收入,潟湖定置網一位漁民一年的收入少說也有一百萬元,這不是轉型成休閒旅遊所能全面性替代的。
   政府政策長年來一直是「重工商、輕農漁」,而且還是「重農、輕漁」,中華民國養殖漁業生產區發展協會執行長陳振崑毫不諱言表示,產業結構的問題應該回到產業本身來思考,例如健全漁產品產銷通路、品牌認證、提高附加價值、引進企業化經營理念、克服魚病、提昇養殖技術等,「發展休閒漁業無助於解決台灣養殖漁業的真正癥結,總不能讓上萬位漁民、全台五萬三千多公頃魚塭通通都從事休閒旅遊業啊!」陳振崑緊接著強調:「休閒旅遊是服務業、養殖是基礎產業,兩個屬性完全不相同的產業如何結合?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因此,漁協雖然輔導部分生產區業者發展休閒漁業,但在政府相關休閒法令未能落實之前,基本上並不鼓勵漁民貿然投入。
   面對台灣絕大多數漁民年齡都在五十歲以上,是否能接受服務業的企業管理精神?缺乏主流市場敏銳度的漁民,能玩得起休閒漁業嗎?
   劉可強教授認為,目前發展休閒漁業最大的問題還是在「軟體」,要將漁民組織起來進一步培訓,不是件容易的事,能讓老一輩的漁民感受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就很不錯了,至於經營管理休閒漁業還是得靠年輕一代來發展。而中央及地方政府是否支持,也相當重要。
  
應有來自土地的感動和堅持
   近年來積極推動生態休閒旅遊的中研院動物所陳章波教授,則從價值觀的角度去思考,現今漁村沒落,如果仍然堅持漁村是捕魚、養魚的村落,恐怕永遠沒有第二春的機會,應該以社區總體營造的精神來重塑海濱社區,讓在地的文化特色及自主性力量出來。「生態旅遊是一種產業,也是保育的工具、社會教育的方法,更是人生價值觀的重塑之道。」他強調。

   結合現有產業、自然景觀與生態教育的休閒漁業,應該有著來自土地、海洋的感動與堅持。
   林獻策老師的海濤園即使長年處於休業狀態,但他與家人仍舊每天持續附近環境的綠美化工作,誓言守住鷺鷥林的天然奇觀。林獻策老師的休閒漁業之夢雖未成功,但是對於近年來很多人陸續投入休閒漁業,他還是抱持著樂觀其成的態度,「希望大家一起來投入、一起來帶動風氣、一起來堅持!」
   而家旺伯則淡淡地說,「我一世人攏在內海仔賺吃,將來若是歸仙,打算化作骨灰,撒在內海仔,就無憾囉 !」
   二十一世紀第一個春天,海洋,緊緊擁抱著台灣這座島嶼。
   海浪,一波又一波拍打著綿延一千一百多公里的海岸,潮來潮往,千百萬年不曾停歇過對這片土地的撫愛……


課程名稱:休閒漁業規劃實務(Practical training on recreational fishery)
班級:休閒一甲
姓名:莊依瑄
學號:1096420031
email:never_forever_b@yahoo.com.tw
資料來源 : http://linyhome.com/j/j319.ht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