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日 星期一

休閒漁業---->海豚研究方法 羅雅綾


課程名稱:休閒漁業
指導老師 :徐瓊信
班級:觀休系觀光三甲
姓名:羅雅綾
學號:10944110314
豚 研 究 方 法
不同的研究方法使研究人員更能了解海豚種群數目的變化、分佈及其他生活史上的變化。而從擱淺海豚所搜集的資料,對有關海豚保育工作十分重要。
船上調查
海上調查是用來監察海豚的分佈和數量,而香港海豚保育學會的研究員是依從世界各地認可的樣條線調查方法,及以往七年在香港進行海豚監察所得的技術來進行調查。我們將香港水域劃分為11個研究水域,而我們多著重在大嶼山的西北、東北和西面水域,因為這些水域是中華白海豚棲息的地方。
研究人員會乘坐一艘15米長而上層甲板可觀看海面情況的遊艇,以進行標準的樣條線調查。每次進行海上調查需要三至四位研究人員,輪流擔任資料記錄員及主要觀察員。資料記錄員負責記錄海面的情況和海豚出沒等資料,同時並用肉眼搜索海豚的蹤影;而主要觀察員則用望遠鏡搜索遠處海豚的蹤影。
在進行調查時,研究人員會記錄航行的資料,包括時間、位置、船速、天氣情況 (蒲福氏海況級及能見度) 和搜索路程。當研究人員見到海豚時,會記錄海豚出沒的時間、位置、與船隻的距離和角度、數量、年齡組別、與漁船的關係、行為及環境狀況等資料。除此之外,研究人員會慢慢靠近牠們,以拍下照片進行照片辨認。
直升機調查

研究人員會定期進行直升機調查。當研究人員遇上海豚時,他們會紀錄海豚出沒的位置、時間、地點和數量。
研究人員乘坐直升機,可以在短時間內在一個較大的範圍內尋找海豚。比較起海上調查和陸上調查,直升機調查可以提供比較全面的海豚分佈資料。直至現在,研究人員並沒有嘗試利用直升機去做有系統的線樣調查,因為直升機調查的費用非常昂貴;但是直升機調查可以讓我們了解中華白海豚和江豚的分佈資料,尤其是在較為偏遠而難以用船隻到達的地方(例如:南丫島,蒲台島,果洲群島,西貢,大鵬灣,后海灣等) 的分佈。
相片辯認

當研究人員遇上海豚時,會慢慢靠近牠們會拍下照片,嘗試辨認牠們 (相片辨認方法)。用來辨認海豚的特徵包括一些刻在海豚身體上永久性的記號,例如背鰭上的痕跡或疤痕。直至目前,研究人員已在香港和珠江口辨認了四百多隻海豚,這些數據是用來研究牠們的出沒範圍和移動模式。除此之外,透過電腦程式辨認海豚,這些數據可和海上調查作海豚數目估計作比較,藉以得到更可靠的分析。
海豚的命名分開兩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兩個英文字,而這兩個英文字顯示出牠們在那裡記錄,例如 NL – 北大嶼山;SL –南大嶼山;EL – 東大嶼山; WL - 西大嶼山;CH – 大陸水域。而第二部分則由兩個數字組成,這兩個數字顯示牠們是在該地方記錄的次序。“Curly”, “Ringo” 和 “Square fin” 的命名是跟從牠們背鰭的特徵而定的,但是牠們也有系統性的命名,而牠們的命名分別是 NL111, NL11, NL24。
陸上調查

香港自九十年代中開始便有人舉辦觀豚活動,當時最少有一間商業機構和數間非政府機構從事這類活動。自從一九九七年中華白海豚被選為香港回歸袓國的吉祥物之後,觀豚活動隨即大幅增加,愈來愈多市民想一睹牠們的風采。為了要得知觀豚活動對中華白海豚的影響,研究人員就這個課題展開陸上調查。
進行這項研究時,研究人員會在海豚常出沒的地方,包括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深屈及大澳一帶水域進行陸上觀察,搜集各類數據,包括在有船隻和沒有船隻出現的情況之下,海豚在行為和潛泳模式上會有什麼分別,以及觀豚活動對海豚的影響。
採用陸上觀察的方式,是因為可以選取較高的位置,同一時間俯瞰整個研究的範圍,從較廣闊的角度了解海豚和船隻之間的相互影響,從而可以得知整體的情況。再者,由於調查是在陸上進行,所以不會影響海豚的行為。
研究人員會在觀察點以望遠鏡和肉眼環視四周水域的情況、搜尋海豚、跟隨牠們的行蹤,以及觀察牠們的行為。當發現一群或一隻海豚的時候,研究人員會記錄牠們的潛泳時間、行為概況、四周環境以及天氣情況。
擱淺研究
漁護署在接到鯨豚擱淺報告後,便會立刻派出研究人員前往收集數據及樣本,以作進一步的研究與化驗。
到達現場後,漁護署的研究人員會首先觀察該鯨豚身上的特徵,確定牠的品種,及為牠拍照供存檔。若海豚屍體仍然新鮮,漁護署或會安排把屍體運往實驗室作較詳細的解剖。若海豚屍體已腐爛,研究人員會在現場收集數據及採集樣本。
在解剖海豚時,研究人員會先為海豚量度身長。此後,便是一連串的樣本採集工作,樣本包捉皮膚組織(用作種群研究)、牙齒 (切片後可知鯨豚的確實年齡)、皮下脂肪、肝臟、腎臟 (三樣都是研究鯨豚體內的重金屬及有機化氯物含量)、胃部(胃內的食物顯示鯨豚的覓食習性) 及頭骨(作種群研究及教育展覽用途)。最後,研究人員會嘗試找出鯨豚的性別。這些解剖工作,使研究員更了解鯨豚的生命周期, 亦有助研究員找出該海豚的死因。其實,研究擱淺的鯨豚屍體是鯨豚研究中重要的一環,因為從牠們身上搜集回來的樣本能提供很多有關鯨豚生態的資料。以喙鯨為例,牠們多只在深海出沒,又十分敏感,故人類對牠們所知甚少。所以,人類大多只能從喙鯨擱淺的屍體得到更多有關牠們的生態資料。

活組織樣本抽取

香港有關中華白海豚的長期研究計劃於1995年末展開。這段期間研究員在學習這個海豚種群的生物學取得重要的進展,但對於牠們某些依賴採集樣本而得的資料(如種群資料、生命周期、生育及污染物的影響) 所知仍然甚少,因為絕大部分樣本都是來自嚴重腐爛的擱淺海豚屍體。在2004年,香港引進了一項已在世界各地廣泛的技術 - 活組織樣本抽取。這項技術讓研究員可從野生海豚身上取得微量活組織樣本,從而得到有關牠們更準確的數據。

活組織抽取可與海豚長期監察船上調查一同進行。研究員在發現海豚後就會把船隻靠近海豚,觀察牠們一段時間。若海豚群中有已被辯認的海豚,而牠們的行為亦適合。研究員便會嘗識為某些海豚抽取活組織。受過訓練的研究員會採用一套特製的弓箭,待海豚出現在離船8-20 米的距離時,便會把箭射出。特製的箭頭在碰到海豚身體後便會在牠身上抽取微量的皮膚及皮下脂肪組織,再反彈掉到水裡。此時研究員便會安排把箭從水中撈回,取出箭頭上的活組織樣本。在抽取活組織的同時,其他研究員亦會記錄每一次發射的基本資料 ( 無論該次發射成功與否 ) ,及為每一次發射進行拍攝及錄像。
以這方法抽取的海豚皮膚及皮下脂肪樣本為研究員提供了不少生物學資料。例如皮膚樣本中的脫氧核糖核酸 (DNA) 可確定被採樣海豚的性別。而皮下脂肪則可用作測定海豚體內生育荷爾蒙的水平及有機氯化污染物的濃度。這些數據分別以讓研究員知道被採樣海豚的生殖現況及體內污染物積存狀況。
在試驗計劃中其中一隻被抽取樣本的海豚 - EL01
另外,研究員亦會藉相片辯認法監察海豚在活組織樣本抽取後的傷口癒合情況,及估計長期抽取樣本對牠們的影響。由於進行樣本抽取的研究員已受過足夠訓練,而箭頭亦是特製的,故這種研究一般只會對海豚造成一剎那的驚嚇,而不會對牠們的身體造成傷害。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於2004年資助進行了全港首次中華白海豚活組織樣本抽取試驗計劃。

資料來源:
http://www.hkdcs.org/research/rehmethod.htm 海豚研究方法-香港海豚保育學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