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5日 星期四

觀光遊憩資源實務-澎湖地質公園

地質公園介紹
「地質公園」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為了永續發展及保育地質襲產所訂定的一項行動方案,除了針對特殊地質、地形景觀進行保育工作外,更包含了區域的自然生態與人文景觀,期望藉由當地居民的力量來落實保育,並促進地方文化、經濟發展。
在澎湖縣長的指示下,成立了推動『澎湖玄武岩地質公園』委員會,準備於適當時機以澎湖玄武岩地質、地形及相關人文景觀,爭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名錄」或「世界地質公園」,另著手彙整有關澎湖地質、地形、自然生態、人文歷史等資源,以儲備澎湖進入世界地質觀光景點之潛力與實力。
基於上述計畫,澎湖縣政府特別成立『澎湖地質公園網站』,期盼透過產官學界及全體國人的共同推展與支持之下,將澎湖地質、地形景觀資源推向國際舞臺,讓澎湖的玄武岩地質在國際上發光發亮,同時為國人創造全新的城鄉風貌新空間!

六大地景公園
1.北寮
北寮奎壁山、赤嶼的岩脈、岩漿通道、柱狀玄武岩、沙灘、海蝕平台、陸連島景觀,是解說澎湖群島整體地質、地形發育史的典型實例
北寮奎壁山、赤嶼是澎湖地區的鹼性玄武岩體,呈鏈珠般分布於矽質玄武岩構成的群島主體周圍的典型實例,可以顯示島嶼主體因持續火山活動而地殼厚度逐漸增加,以致於後期岩漿噴發多集中於地殼較薄的島嶼主體周圍、岩漿體規模較小且特性趨近於鹼性玄武岩質。
奎壁山島狀山地和附近的鹼性玄武岩體,形成於距今約11-10百萬年前,是由分布於海蝕平台赤嶼附近的岩脈,切穿底部的矽質玄武岩和上覆的紅色的火山碎屑岩層而噴發的。
顯示較早期(可能在距今14百萬年前)矽質玄武岩質岩漿噴發後,這個地區可能長期露出地表,風化作用使火山碎屑岩頂面,也就是前、後期岩漿的接觸面被氧化鐵浸染呈現紅色。
再者,因赤嶼下部有再積性紅色沉積層,奎壁山海岸步道入口附近也可見再積性火山碎屑岩露頭(目前這個部分高於分部廣大且呈現紅色的火山碎屑岩頂面的平面),顯示當時這個區域是小山丘、窪地地形。
距今約11-10百萬年前,矽質、鹼性玄武岩岩漿再度由岩脈、岩漿通道流出,形成奎壁山赤嶼蕃仔石(含有大量捕獲岩的鹼性玄武岩,顯示岩漿生成到噴發出地表,時間非常短)、番沙尾等小山丘或海蝕平台的岩層。
這個時期的鹼性玄武岩岩漿曾多次噴發,因此由赤嶼附近可見先、後噴發的岩漿、岩塊交互侵入的現象,不過由放射性定年無法顯示這個時間間隔。
同時,岩漿侵入、噴發、堆積活動構成的原始地面,應該遠高於目前所見的地形最高面,所以赤嶼的岩漿通道(棕黃色的粗粒玄武岩)可以殘餘成孤立的海蝕柱,其頂面高度也與赤嶼頂面約略同高。 最後再經過數百萬年長期的海、陸變換,才侵蝕形成目前的地形。

2.小門嶼
小門嶼的地層主要由兩層矽質玄武岩構成,下層年代約為距今15-14百萬年前以上,上層為距今約11-10百萬年前。兩層玄武岩中間夾的是淺水相的泥質與凝灰岩質沉積岩,其中泥岩中含有化石和生痕化石。
上層玄武岩頂面的高處則覆蓋貝殼質碎屑岩鐵質石英砂岩次生紅土,不過後兩者在小門嶼對岸的西嶼後扈灣較典型。
由岩層分布特徵推測,距今14百萬年前的早期火山噴發後,本地區曾經沉入水中,沉積泥質與凝灰岩質,且含化石或生痕化石的沉積層。然後在大約四百萬年後發生後期火山活動,後期火山活動停止後,本地可能曾經歷經多次海陸變換,受到侵蝕、沉積作用影響。初期可能是處於近海大陸棚的位置,靠近可供應石英礫石環境,石英礫石和沙後來受氧化鐵膠結,形成鐵質石英砂岩;後期則屬於更新世熱帶海岸環境,形成含貝殼碎屑的次生紅土堆積,和由大量貝殼、珊瑚碎屑構成的殼灰岩。
最後海平面相對下降,再發育形成目前的陸地表土淺薄(這是玄武岩分布區非常特別的特徵)的陸地地形和海岸侵蝕地形。鯨魚洞是海蝕拱門,成因推測是後期玄武岩流流動時,捲入了底部鬆軟的沉積物,後來受海水侵蝕露出後,易受侵蝕的物質侵蝕殆盡後形成的;早先鯨魚洞旁還有其他海蝕拱門,不過已經崩塌消失了,這也顯示出維護鯨魚洞並減緩人為破壞的迫切性,及在附近地區進行遊憩活動的危險性。

3.桶盤嶼
桶盤嶼是由兩層矽質玄武岩夾沉積岩構成的,覆蓋於方山頂面的矽質玄武岩形成於距今11-10百萬年前,下部的玄武岩推測形成於距今15-14百萬年前,兩層矽質玄武岩中間所夾的是淺水沉積的沉積岩。沉積岩頂部有些許被高溫岩漿的燒烤痕跡,及岩漿移動造成的變形痕跡。因為桶盤嶼上層玄武岩的頂部並未發現覆蓋新期的物質,所以近一千萬年來桶盤嶼的地質、地形發育史並不清楚。
桶盤嶼目前的海岸侵蝕地形非常豐富,推估應該都是距今數千年或更短的時間內,海水面較穩定的時其中發育的。
桶盤嶼西側海岸的下層矽質玄武岩受海浪侵蝕,形成較廣大的海蝕平台,有的是岩石基盤受侵蝕而形成的,有的則是在岩石基盤頂面先堆積圓形礫石,受珊瑚等石灰質膠結後再侵蝕形成的。
海蝕平台面有許多小的地質、地形景觀,都是最近期海岸侵蝕、沉積作用形成或露出的。包括受侵蝕而露出的岩脈(與原來岩體接觸面具高溫接觸形成的燒烤痕跡,應屬於稍晚期侵入的岩脈)、岩漿池冷凝形成呈同心圓狀排列的柱狀節理,再受侵蝕而形成的蓮花台等;還有受海岸化學沉澱作用影響而較抗蝕的玄武岩氣孔柱,受侵蝕後突出地表形成似雨後春筍般的小規模蕈狀岩群,以及因為受膠結的礫石脫落而形成的壺穴群
桶盤嶼最壯觀的海崖地形位於島嶼西南側,由粗大的柱狀玄武岩構成的懸崖,因為風化、侵蝕作用而形成奇形怪狀的岩柱,也有豐富的節理面風化景觀球狀風化景觀
島嶼南側的海崖雖然高大,但植被較佳,景觀價值較低。不過這段海岸的貓公石(蜂窩岩)發育最壯觀,堪稱為『貓公石大道』。步道路基大多由粗大的柱狀玄武岩橫切形成的石板舖成,行走其上,別有一番風味。石板面或由海岸崩落的巨石上,均可見到貓公石(蜂窩岩)景觀,由許多孔洞集中呈圓形發育於玄武岩柱狀斷面中央的現象,研判貓公石的發育可能與玄武岩中氣孔柱的發育、分布有關。
桶盤嶼東部海岸在區位上屬於聚落的後方,分布著許多墳地。海岸受海浪嚴重侵蝕,步道已經被破壞殆盡。柱狀玄武岩露出不明顯,邊坡高度較低,坡度亦緩,景觀價值較低。

4.吉貝嶼
吉貝嶼下部為覆蓋紅土的矽質玄武岩,上部則是距今約15-14百萬年前形成的鹼性玄武岩
因為沒有其他年代的玄武岩分布,因此之後一千多萬年來的地形發育史並不清楚。由島嶼地表廣泛覆蓋沉積物推測,在更新世至全新世時(最近1.8百萬年以來),吉貝嶼曾經沉至水中,鹼性玄武岩的頂部被侵蝕,形成島嶼的平頂面,和殘存的岩丘(最高的是西崁山),最後再在最頂面沉積廣泛覆蓋島嶼的珊瑚、貝殼構成的碎屑沉積物(部分區域目前劃分為燕鷗的保護區)。
直到近代,一方面海岸地地發育廣大的海蝕平台,孕育了海岸人們活動的場域,造就吉貝嶼成為澎湖群島中最多石滬的島嶼;二方面海灘上發育澎湖群島中最壯觀的灘岩,且由區域海流和海地地形的影響,也發育了最壯觀的沙嘴-汐尾,汐尾沙嘴目前已經劃為保護區。
五.望安嶼
望安島有澎湖群島最早期火山活動形成的玄武岩,包括天台山含有矽質玄武岩捕獲岩的粗粒玄武岩(微輝長岩)和和東安村含超基性捕獲岩的鹼性玄武岩,它們的形成年代均約距今15-17百萬年,之後就不再受澎湖地區火山活動的直接影響了。
粗粒玄武岩(微輝長岩)分布於天台山,似形成於地下岩漿湧出的通道,有非常複雜的板狀節理,其中含有非常多呈黑灰色的矽質玄武岩捕獲岩,天台山的的海崖和海蝕平台上還有數股岩漿構成的岩脈,因為交界處並無燒烤痕跡,顯示它們是在尚未冷凝的狀況下相互穿透,形成非常特殊的景觀。
15-17百萬年前的火山活動結束後,望安島應曾被海水淹沒、地表受到侵蝕,所以天台山地下冷凝的粗粒玄武岩目前可以露出地表。而目前主要的地形景觀,包括海崖、海蝕平台、海蝕溝、海蝕洞和海岸奇岩怪石,大多是形成於最近數千年內的全新世後期,全球海平面相對穩定以後。

六.七美嶼
七美嶼地質公園預定地位於島嶼的東北角雙心石滬一帶,經小台灣附近海岸小規模惡地分布區、牛母坪海岸龍埕大獅,再延伸至下巷海岸附近。大約自北部到東部海岸,海崖上可見自下而上的凝灰岩質火山碎屑岩淺海相沉積層玄武岩熔岩和泥質沉積層的層序,局部可見大小不同的岩脈侵入沉積岩層或層狀的火山角礫岩中,或層狀的火山角礫岩層中有沉積岩層,大獅到下巷附近海崖就完全露出柱狀的鹼性玄武岩,鹼性玄武岩中未見夾有超基性捕獲岩體。
七美嶼的鹼性玄武岩大約生成於距今10百萬年前,由島嶼東岸海崖的露頭顯示,柱狀玄武岩層厚度與區域火成岩岩性的變化大致上是西側玄武岩層較薄、東側較厚,南、北側都有較厚的玄武岩層,中段主要分布的是火山角礫岩。
因此推測10百萬年前,火山一方面可能在水下的環境爆發,另一方面火山口應該就位於島嶼東岸中段區域附近,火山活動的過程中,海岸沉積作用同時持續進行,也有岩脈侵入火山碎屑岩和沉積層中。
最後火山活動湧出的熔岩流大致由西向東流動覆蓋在火山碎屑岩和沉積層上,並冷凝於陸上或火山口內部的環境,構成具有複雜柱狀節理的玄武岩熔岩流景觀。
10百萬年前火山活動停止之後,七美嶼就不再受後期火山活動直接的影響,地形發育的詳細情形並不清楚,僅可由小台灣附近方山頂面覆蓋的泥質岩層推測,島嶼應該再被海水覆蓋,並侵蝕形成目前所見的方山狀島嶼地形。最後在最近期受海水侵蝕,形成複雜柱狀節理的玄武岩、層狀火山角礫岩、沉積層構成的高大海崖。
其中龍埕至牛母坪海岸沿線出露澎湖群島最大規模的火山凝灰角礫岩,在海平面上的厚度可達30公尺以上,沿海岸分布長達數百公尺。奇形怪狀的柱狀節理海崖景觀是澎湖群島中最壯觀的,海岸地帶的凝灰角礫岩受海浪侵蝕,形成的具特殊線形和奇形怪狀海蝕平台,頂部泥岩則形成小規模惡地,也是澎湖群島僅見的。火山角礫岩淘選度雖差,但具有層理與粒級層,並具有崩移構造。
因玄武岩岩漿由裂隙噴發多為相對較寧靜的,故凝灰角礫岩的出現一般代表火山(在水下)激烈爆發並直接堆積(在火山口)產物,或為爆發後火山口四周岩石崩落於斜坡的堆積物。
而上覆厚層鹼性玄武岩,且玄武岩在碎屑岩兩側邊界均呈高角度傾斜接觸面,應指示後期玄武岩是由這些古火山噴發口再度湧出與堆積。據初步推測(曹恕中等,1999),除了由火山凝灰角礫岩的出現指示火山口的位置外,還可由具有傾斜且呈放射狀之柱狀節理(指示岩漿冷凝於凹地),或熔岩與火山角礫岩接觸面具有超基性捕獲岩富集帶(因為超基性捕獲岩比重非常大,故多沉澱於火山噴發口附近)等特徵,推測古火山口位置,例如澎湖本島的青螺、北寮奎璧山一帶、鎖港及大石鼻海岸,和員貝嶼、白沙島煙燉山、望安島中社、均可能為古火山噴發口所在。
介紹:澎湖國家風景區 澎湖地質公園
圖片欣賞:無名
影片欣賞:澎湖玄武岩-大愛電視台介紹 澎湖池西玄武岩-走讀台灣介紹
澎湖玄武岩堪稱世界奇景
資源來源:澎湖地質公園

指導老師:徐瓊信 老師
班  級:觀休休四甲
學  生:謝長志
學  號:109340400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