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0日 星期六

觀光遊憩資源-南海

七美鄉
地名沿革:七美鄉因位於澎湖群島的最南端,清朝初期稱為「南嶼」或「南大嶼」,但因一般人認為其面積在澎湖群島以南的離島中是最大的,所以在清末民初又回復稱為「大嶼」。日據時代「大嶼」是「望安庄」管轄下的一「社」,至民國卅三年八月才由「望安庄」分出,成為「大嶼庄」,民國卅四年十二月十一日改為「大嶼鄉」,到民國卅八年,當時劉燕夫縣長(澎湖第四任縣長)為感念七美人貞烈節操及動人的事蹟,乃邀集地方仕紳研商更改地名,並呈報予省府奉准更名,原「大嶼鄉」於是改名為「七美鄉」作為永久誌念,以迄於今,目前鄉內轄下有東湖、西湖、中和、平和、海豐和南港等六村。。
地理位置:七美島位置為東經119度 40分,北緯23度16分,距離馬公約29海浬(36公里 )東距台南約 48海浬,南下高雄約58海浬。另西方之貓嶼、草嶼為七美鄉所管轄之無人島。全島總面積約6.99平方公里,周圍長度14.40公里 ,乃一塊切割之方山島嶼,面積為澎湖群島第五大島
地 形:七美島為一被切割之台地,因流水作用與地質岩性,於北側西湖村與西側平和村形成河谷地形 ,整個島是東北高西南低的傾斜台地。整個島中間被一座東西走向之山陵(俗稱中崎山),分成南、北兩部分,北半部舊稱「頂湖」,南半部則稱「下湖」。日據時代,「頂湖」改稱為「東西湖」,「下湖」又由一條溪流分為「中平和」與「南海」二村。但光復後因行政組織規定一鄉必須至少有六村,故在不考慮地理因素下,分為如今之南港、中和、東湖、西湖、平和及海豐等六村,七美島海拔高度為澎湖群島第二高,僅次於「貓嶼」(貓嶼因島的形狀類似臥貓而得名,是世界珍禽白燕鷗及玄燕鷗、蒼燕鷗的棲息地)。
海上物資:七美島西南方三十浬處即是聞名全省的「南淺漁場」,自古以來即是著名的溫魚漁場。七美的水產資源豐富,漁穫量以沙丁魚及鰹魚為大宗,除一般魚類外,尚有龍蝦、九孔養殖、紫菜、海膽、魷魚及小管等。島上居民們多以漁撈及海產加工(如七美朱家的小管絲)為主,農業為副,但受季風的影響,冬季風浪大時,捕魚作業常呈半停頓狀態,因此有些居民在冬季將屆時,便移往高雄或馬公找尋短期的工作,直至天氣好轉,再返回七美從事漁撈作業。在海豐、南港兩村,據記載曾挖掘出距今約四千五百年左右的細繩紋陶器(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器物),也曾經在魚月鯉港一帶的草原上發現為數不少的石器原料(磨製石器所棄置的碎片),經研判可能在四千五百年前漁民為逐漁場而暫居島上的史前人類所遺留下來的證據,所以這些文化史蹟依著南淺漁場而產生密切關係。
陸上物資:島上耕地面積,約佔二分之一強,其餘則為住宅或機關學校用地,山坡地甚少,由於男人經年出海捕魚,田裡的工作就全落在婦女身上,七美鄉的婦女們相當能幹且堅強。但因受土壤、雨量、東北季風的影響,耕地僅能種植乾旱作物,而且多為單穫。另外在畜牧方面,由於人口持續外流,荒廢的耕地很多,豬、羊、雞、鴨、牛等的畜養放牧相當普遍,另有少數鄉民則畜養耕田役用的黃牛,在台灣本島以黃牛耕地已屬罕見,但在七美島卻頗常見。
民生食糧:島上居民,以米食為主,魚蝦螺蛤等魚產佐餐,和其他澎湖地區人民相同,但島上頗多嗜酒者,每日三巡,酒不離身者,大有人在。往昔吃飯時,夏天常用黃黍煮粥,或以高梁碎粒摻雜蕃薯片煮食,地瓜乾、生地瓜均有食用。早期居民撿拾牛屎浸入溝水中,俟穢氣漸散,取出成片、塊,晒乾以炊,名為「牛柴」。今則被便利的瓦斯、電力所取代。水果則盛產木瓜、蕃茄、香蕉、蕃石榴或由台南、高雄等地以船舶輸送供應。除此之外,本地有一著名特產-「七美草」,俗名「梨壁藤頭」,據說是一帖可以治療風濕症、關節炎等筋骨酸痛症狀的單味良葯。此種葯草生長於山間地下深處,須挖掘數尺深,才能見到根部,挖取不易,又因本鄉銀合歡樹木的大量生長繁衍侵迫到其生長環境,有傳聞指稱野生「七美草」或已絕跡,若真仍能尋獲則因其數量相當稀少,價格是相當昂貴的。

「七美人」事蹟中外馳名,淒美的故事由下導出:「有一天,成群的盜賊從七美的南邊海岸登陸,當時島上的男人都已出海捕魚,只剩下老弱婦孺,其中有七位女子正在附近山上耕作,遇上倭寇侵襲,因不甘受辱而相偕投井。嗣後,鄉人以土填井掩埋,後來在井邊長出七棵枝葉蒼勁茂盛,奇特罕見的香花樹,民國三十八年劉燕夫先生主政澎湖縣,曾與何志浩將軍前來憑弔,何將軍有感而生,親撰七美人歌一首,刻立於石岩上,詞曰:『七美人兮百壁姿,抱貞拒絕兮死隨之,英魂永寄孤芳樹,井上長春兮開滿枝』」。
昔華視曾以七美人貞烈事蹟製播閩南語連續劇,因此,也吸引不少的旅客們前來憑弔、觀賞。七美人塚立有三碑,兩在前一在後,墓前追思後,不妨至香花樹後,觀看另一石碑,惜該碑因年代久遠,碑文內容已不復見。某日,冬天偕友來訪,發現其附近之植物均已枯黃,唯七美人塚上之香花樹仍綠意盎然,無視於澎湖冬季富含鹽分的強風,看在眼裡,不禁感佩「七美人塚」事蹟確是神奇。其側邊另有一石階道可前往「古仙洞」。七美人塚的六株香花樹,樹齡高達四百年(截至西元2000年),乃澎湖縣轄內樹齡最長的珍貴老樹。 沿七美燈塔南行則可見『望夫石』,此地亦有淒美傳說如下:「七美人塚附近,有對恩愛的夫妻,男的每天出海捕魚,早出晚歸,而婦人則習慣於每天傍晚到海邊等待丈夫回航。有一天,當她仍痴痴等待之際,風暴突襲,海濤翻滾,她心慌苦候一夜。第二天,她再到魚月鯉港最南端的海口盼望守候,她希望看到心愛的夫婿安然歸來,但人兒依然不歸,她不顧他人勸告,痴情如一仍苦守海邊不眠不休。到了第三天夜裡,她終不支而昏躺於魚月鯉港最南側的海邊,當人們找到她時,為時晚矣!後來不知過了多少年,海邊的岩石,奇蹟般的形成一個人形,奇特地是小腹格外突出,恰似一位孕婦。後代的人們都認為這就是那位日夜守望郎君回來的婦人化身。」此景點只可遠觀乎,非也,其實是可近玩的。您可爬上望夫石上,眺望來往船隻、海鳥,往其腳下行走,建有一小水泥橋,往橋下望,若浪夠大的話,尚可欣賞到怒浪衝激之美。此地亦是七美釣場之一,回想以前,初踏上望夫石時,內心曾泛起心虛歉意(不知對傳說中的婦人,是否不敬),但在其上瞧見群飛海鳥、作業漁船、觀光遊艇及專注的釣客,常衝動地想高舉雙手、大聲呼喊,您也該來此景點體會。
七美石獅係由柱狀玄武岩所形成,形如蹲伏於海崖的巨獅,景緻變化萬千,蔚為奇觀。此風景點常見於澎湖地區的觀光風景明信片上。石獅風景區築有眺望台,由此可欣賞七美大獅及龍埕景緻,另也築有步道可步行至另一端的觀海亭俯視龍埕壺穴…等特殊地形。 郵政總局曾以七美石獅的特殊天然造形發行郵票(該系列郵票係以澎湖國家風景區景觀為主 ),在七美郵局留有「七美大獅」風景郵戳,供各地集郵同好自行蓋用,若您有需要,別忘了去加蓋風景戳哦。

龍埕﹒左後方遠處為東崁(鷹冠) 龍埕‧龍頭部份
龍埕乃因曲折的海蝕平台而形成,其龍珠、龍頭及龍身活靈活現,自然生成,從高處往下望,因大浪拍擊平台邊而生之浪花,又仿彿白龍在浮游。從大獅風景區觀景台可見其全景,另亦可由涼亭旁沿海岸走人工石階道往另一觀景台觀看。其實近身接觸龍埕海蝕平台,更可體會親近它的神奇。出大獅風景區,沿濱海公路行至一水泥橋停下,由橋旁緩降斜坡小心往下走,即可到達該海蝕平台,您可看到豆腐岩、壺穴,可涉水於平台上的淺水窪,但海蝕平台很滑溜,務必小心,該處亦可垂釣,另外底下還有一個往內凹入的小洞穴(很隱密,從上面是看不到的),是漁民們換裝之處,若您不小心瞥見有人在此更衣,可別大驚小怪哦。

分叉仔 分叉仔‧激流澎湃
分叉仔又稱「雲梯」,高約五十公尺,八哥鳥常群聚於此,是賞鳥好地點。其附近建於東崁上之「風力發電廠」(台灣第一座),供電功能有限,卻成了七美鄉的另一景觀!
雙心石滬(又稱「頂隙滬」)
雙心石滬位於七美鄉東北角,東湖村頂隙北面海崖下,又稱「頂隙滬」。其精緻令人遐想的雙心造型,被喻為是地球上最美的石滬。往昔之電視廣告「健酪飲料」、「三菱汽車」均是取景於此,由此景點可遠眺鄰近之其它島嶼,「龍塔」旁有一石板階梯可走下近訪該滬。此石滬保存的相當完整,初見時益發激起對這些石滬建造先民們許多浪漫愛情的想像,若您們是男女朋友同遊,就在此滬前許下海誓山盟吧。另外要提的是,此景點可是本鄉觀看日出的最佳地點哦!
小台灣‧遠處為分叉仔 小台灣‧神似台灣地圖
由牛母坪沿濱海公路北走(上斜坡路段),建有一涼亭,請在此休憩,並從涼亭往下望,『小台灣』就會呈現在您眼下,它其實為海蝕平台,但經多年沖刷侵蝕,形成台灣形狀,令人嘖嘖稱奇。



班級:進休閒三甲



2094404006 許光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