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也是達悟族海洋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例如以飛魚文化為軸線的歲時曆法,便是以飛魚的汛期作為曆法週期的校正標準。
有些漁民認為,飛魚就如同烏魚一般,會在固定的時間內洄游,
因此就給了牠一個很夢幻的名字-「飛烏」。
飛魚季在達悟族人的社會裡,有著許多的禁忌,同時也流傳著許多的神話傳說。
到底飛魚季中,所流傳的神話傳說是什麼?
而神話傳說中所指的飛魚,又是哪幾種?
就讓我們一同走入飛魚的世界,瞭解傳說中的飛魚。
傳說中的飛魚
在達悟族人的神話中,曾經提到這麼一個關於飛魚種類以及食用方式的故事。
話說很久很久以前,在達悟族人開始與海洋親近之初時,
在某一次的偶然機緣下,一群沿著海邊尋找食物的族人,
在無意間發現了長了翅膀的飛魚,於是,大夥兒便共同圍捕這些飛魚。
從未見過飛魚的達悟族人,便將這些飛魚與其他的魚、蝦、貝類等食材共同煮食,
結果,卻有部分族人在食用過飛魚後,開始染上怪病。
更奇怪的是,連飛魚群也開始有魚群染上怪病。
於是,飛魚群中的頭目-黑翅飛魚,便透過托夢的方式要達悟族長老前往海邊,
並告訴他怪病是如何發生、以及要如何預防怪病的發生。
同時,還透過不同種類飛魚的現身,
來讓他知道飛魚的種類、捕撈季節、禁忌、捕捉儀式以及不同的捕捉及食用方法。
飛魚
飛魚,全世界大約有8屬50種以上,在臺灣海域則有4屬21種。
飛魚會在海面漂浮物上產下橘紅色卵塊,台灣漁民便採捕這些飛魚卵,
這不僅是重要的季節性漁獲之一,亦是台灣重要的外銷漁產品。
屬於大洋高溫之表層洄游魚類,主要以橈腳類及端腳類等浮游生物為食。
在春季時節常會隨著黑潮北上,喜愛逗留在藍黑色的海水潮境,
但是有時候,也可以見到牠在靠近岸邊礁區外較深層的水域出沒。
一般而言,飛魚在受到驚嚇時,都會有躍出水面的習性。
飛魚的外形類似鱵科,但飛魚科的魚類身體大多較為粗短,
而且略為側扁,同時,還具有特別延長的胸鰭,
胸鰭的長度大約是超過她身體的一半或是更多。
據說「飛魚」這個名稱的由來,就是因為牠們具有超過體長的胸鰭,
同時還可以躍出水面,作長距離的滑翔(大約可滑翔200~300米遠)而得名。
黑鰭飛魚 Cheilopogon cyanopterus

因此,也是最珍貴的魚種。在傳說中,
達悟族人必須利用夜晚才能乘著獨木舟、持著火把,前往漁場,進行捕撈的工作。
一般而言,捕撈到的飛魚大多都曬成魚乾,之後,再以火燻的方式貯存,以備往後食用。
然而,捕撈到的黑鰭飛魚,是禁止用火烤食,若是用火烤食,則會使肌膚長惡瘡。
紫斑鰭飛魚 Cheilopogon spilonotopterus

紫斑鰭飛魚的數量最多,同時,她的肉質也較為細嫩,是達悟族人最喜歡的魚類之一。
捕撈紫斑鰭飛魚的方式,便是利用蝦、以及蟹肉作為誘餌,
在白天釣她們,而在夜裡捕捉到的飛魚,也有大多數是屬於此類。
另外,紫斑鰭飛魚還是鬼頭刀(魚名)喜歡的食物之一,
因此,達悟族人也常會利用紫斑鰭飛魚作為釣鬼頭刀的誘餌。
白鰭飛魚 Cypselurus unicolor

在神話傳說中,黑翅(鰭)飛魚告訴達悟族長老,
「白鰭飛魚最先抵達蘭嶼,因此,你們要用銀帽、珠寶迎接她們的到來,
並祭祀、祈求她們,賜與你們族人豐收的魚獲。」
白鰭飛魚是飛魚群中最先抵達蘭嶼海域的魚種,而且她們很喜歡亮光,
但是她和黑鰭飛魚一樣,都是屬於數量較少的魚種。
白鰭飛魚是達悟族人最先可以吃到的魚種,
在進行捕撈白鰭飛魚時,必須是在夜晚的時候,
絕對不可以在白天的時候,進行釣、捕的工作。
紅斑鰭飛魚 Cheilopogon atrisignis

在所有的飛魚中,她是比較沒有地位的一種魚種。
然而,因為她的體型較為嬌小,以致於有些漁民並不喜歡捕捉,
但是她卻很適合孩童食用。
另外,她的身上具有黃褐色的斑點,
因此,懷孕的婦女是絕對禁止食用,否則會生出容易長痱子的嬰兒。
※搶救蘭嶼飛魚季 手下留情
因為船舶的大量捕撈,蘭嶼達悟族人今年為捕不到飛魚,而苦惱捕魚文化將消失。
台東縣政府/提供春末夏初是飛魚巡遊蘭嶼海域的季節,
也是蘭嶼達悟族人重要的食物來源,並衍生出祭典活動。
然而這樣的傳統,受到飛魚季觀光活動舉行,加上大型船舶開進蘭嶼大量捕撈,
使得划蘭嶼獨木舟的達悟老人捕不到魚,掛曬在達悟民家魚架上的飛魚寥寥可數。
蘭嶼生態文化保育協會呼籲「救救雅美族飛魚季,留點飛魚給蘭嶼!」
蘭嶼生態文化保育協會理事長江多利表示,近來台灣掀起新的飛魚季觀光活動,
以賞飛魚、吃飛魚行銷觀光,飛魚也從過去不為大眾喜歡的「飛烏」,
成了遊客桌上的珍饈美菜。而在市場需求下,大型機動船也開進蘭嶼海域進行大量捕撈作業。
因為飛魚季觀光活動,蘭嶼的達悟族人就像小蝦米對抗大白鯊,
老人划著傳統的蘭嶼獨木舟捕飛魚,一個早上辛苦捕撈下來通常捕捉不到十條飛魚;
但外來機動船一天就是數萬尾漁獲。
往年春末夏初,達悟各家飛魚架都已掛上數百尾飛魚乾,
今年卻僅掛著二、三十尾,眼看飛魚季就要結束,
部落老人和青年也不禁緊張起來,擔心飛魚季就要消失了。
每年2月起,飛魚便循著黑潮北上來到蘭嶼附近海域產卵。
在達悟族人口傳神話中,飛魚是天神的禮物,雅美族人以飛魚為文化核心,
並發展出歲時祭儀、社會組織、造船文化、工作歲令等。
達悟族人對飛魚充滿宗教性尊崇,捕捉飛魚也有許多禁忌,像是飛魚季期間,
不能捕捉底棲性魚類,好讓海洋生態得以休養生息,而殺飛魚的刀法有一定規矩,
飛魚季期間行為也有所規範。
資料來源:http://e-info.org.tw/topic/fish/Exocoetidae-spp/ex02062401.htm
http://e-info.org.tw/topic/fish/Exocoetidae-spp/ex02062601.htm
課程名稱:休閒漁業規劃實務 ( Practical training on recreational fishery )
班級:觀光休閒系休閒一甲
學號:1096420047
姓名:李穎霈
E-mail:demi771006@yahoo.com.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