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休閒漁業
指導老師:徐瓊信
姓名:廖珮君
學號:1094411015
班級:觀三甲
E-mail:clare19872002@yahoo.com.tw
一、前言: 台灣加入WTO後,農漁業受到很大的衝擊,口湖鄉為初級產業地區,目前已面臨發展停滯課題,且人口外移與老化問題日益嚴重,為了提高漁民所得及縮短城鄉差距,發展具有高附加價值的精緻漁業是未來可行的方向,「休閒漁業」就成為大勢所趨的經營方式,且休閒漁業結合土地是國外漁業無法進口的非貿易財,不會受進出口的影響,有極大發展利基,具地方特色的特質,可提供都會人一個休閒的好去處,促進城鄉之間交流。
二、何謂文化創意產業
「源自創意或文化積累,透過智慧財產的形成與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潛力,並促進整體生活環境提升的行業」。意指結合創作、生產與商業行為,並具有無形資產與文化概念的特性,以產品或服務的形式來呈現。
三、動機與目的:
動機---發展產業創意化
台灣正在被迫經濟轉型,轉向更高的知識經濟型,需善用既有的產業特色,發展具有高價值的創意產業,傳統漁村已不能再只是一個被動封閉的角色,如何發揚、行銷特有的漁村生活,提高漁民所得及縮短城鄉差距,發展具有高附加價值的精緻農業是未來可行的方向。
目的
運用當地特有資源來活化產業,以營造農漁村新風貌、提升地方產業產值。口湖鄉位於西濱台17線,為重要交通樞紐,其漁業人口約佔全縣的29%,其中以養殖漁業為主,為口湖鄉最主要的產業活動。主要漁業產品為鰻魚、台灣鯛、蝦類、牡犡、文蛤、烏魚、扁魚、馬蹄蛤等。
四、休閒漁村與傳統漁村的比較:
1.養殖業者捕獲漁貨、蛤、蚵等漁產品後,直接由大盤收購,市場競爭大價格本身偏低、運銷成本高及被層層剝削…傳統產銷方法已不敷使用,精緻漁業輔導並配合完善行銷系統,及休閒漁業區的規劃,讓遊客體驗捕撈漁貨,漁民由勞動者變為技術指導者,且將可提高農產品之市場競爭力,因此願景,更需加強休閒漁業區的環境改善與規劃(道路指標系統、綠美化、遊客服務中心…)。
2.休閒漁園之輔導,可將漁業一級產業與觀光遊憩等二、三級產業相結合,增加工作機會及經濟效益。
3.透過教育訓練提升居民文化素質,再結合原有產業提高漁產品之附加價值。
五、運用手法:
建築計畫與土地使用規劃構想
整體配置計畫
節點結合:結合各節點之景點(溼地、漁港、馬蹄蛤養殖教育館、臨海園、台灣鯛、祥益米粉工廠、李萬居故居、鄭豐喜圖書館等)及萬善爺廟(每年農曆六月牽水藏文化季),加以串聯。
活動屬性:依活動內容屬性區分各區,如教育性之鄭豐喜紀念圖書館、李萬居故居及口湖溼地生態園區;商業活動性之商店街屋;民生服務功能性之民宿區、公共廁所等;娛樂休憩性之休閒漁業體驗區、觀光漁村活動區、觀光農場休憩區、休閒農牧體驗區與行政功能性之遊客中心、停車場等。
休閒漁村推廣手法
社區總體營造
主要為基礎公共設施的建設,包括各種軟、硬體的公共設施之建設,以改善、整建公用設備景觀品質,並建立獨特地方意象。
創造一遊客服務中心
養殖業是口湖鄉重要的產業,其中以烏魚、鰻魚、蚵、台灣鯛、馬蹄蛤、龍鬚菜…為首要,另有一個特有的產業「米粉」(自種、自產、自銷);口湖鄉近年來已漸發展為觀光休閒型態,有固定流量的觀光人潮,唯獨缺少遊客中心與一動態性的展示空間。
結合在地的特殊性
(1)藍色公路---利用道路兩旁的魚塭與蚵,發展建築外觀與展示設計,並利用
蛤殼美化環境營造漁業聚落特色。
(2)台灣鯛展示館---台灣鯛生產合作社已做好參觀動線、空間規畫,開放讓民眾參觀(或中小學校外課程教學),達到育教於樂。並計畫興建台灣鯛展示館,介紹台灣鯛、鰻魚的養殖過程與相關知識,園區外魚塭預計規畫海上民宿與垂釣區,創造一可居、可遊、可看的漁村生活。
(3) 臨海園休憩園區---總面積有21公頃,內建有觀景台、水上步道、紅樹林及綠化景觀,區內藉自行車串連觀光遊憩與生態資源之起點,此處亦為自行車遊客與民眾的休憩區,因口湖鄉屬於沿海區域氣候,海風甚大,不利植物生長,建議未來能植耐鹽防風的植物,以利自行車道的遮蔭。
(4)產業體驗---不定期舉辦當地特殊產業之DIY與體驗活動,讓人可以忘卻煩囂,例如:「摸蜆仔兼洗褲」、「鋟蚵仔」、「口湖米粉季,體驗米粉成型時的整型技術」、「烏魚季,烏魚子製作的教育體驗」、「休閒漁業活動」提供遊客體驗傳統漁業捕撈的樂趣。 5-2-4.行銷、宣傳
針對口湖之重要產業、地方特色空間及地方特質,藉由意象和地方行銷策略,並強化「無形的品質」成為重要之文化包裝商品,在環境品質和特色產品消費上,重視地方獨特特質的展現,加上週邊觀光景點的套裝旅遊行程,勢必將帶動口湖鄉的經濟發展。
環境活用規劃
(1)休憩區:利用金湖周邊的景緻,增設公共設施,提供人們休憩的天然開放空間及開闊的視野體驗。
(2)腳踏車步道:活用養殖區(漁塭)周邊環境特質,創見多元的遊憩體驗行程。並結合原有濱海自行車道路,由鄉內道路串聯鄉內各主要景觀點。
(3)親水設施:於臨海園規劃一個清涼的戲水場所。
(4)公廁設施:於各景點規劃公共廁所,以滿足遊客的需求。
六、結論:
地方特色產業以在地性、稀有性及新的生產和消費形式,創造新的經濟形式,輸出其文化價值,除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亦在其強化、包裝及轉型於較成功之歷史記憶空間體驗的過程,在體驗消費趨勢下,產業的價值在於其所附屬之空間品質與氛圍,越是懷舊有歷史情感或是地方特殊性者,越能成為新的創意經濟價值。運用整合性之地方動力與完善的網絡行銷平台連結,拓展地方文化觀光經濟,增加民眾的參與感,利用休閒農漁業區的旅遊觀光、體驗,了解農漁業相關知識,亦可達到強化居民認同、歸屬感及文化傳承的雙重價值。
二、何謂文化創意產業
「源自創意或文化積累,透過智慧財產的形成與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潛力,並促進整體生活環境提升的行業」。意指結合創作、生產與商業行為,並具有無形資產與文化概念的特性,以產品或服務的形式來呈現。
三、動機與目的:
動機---發展產業創意化
台灣正在被迫經濟轉型,轉向更高的知識經濟型,需善用既有的產業特色,發展具有高價值的創意產業,傳統漁村已不能再只是一個被動封閉的角色,如何發揚、行銷特有的漁村生活,提高漁民所得及縮短城鄉差距,發展具有高附加價值的精緻農業是未來可行的方向。
目的
運用當地特有資源來活化產業,以營造農漁村新風貌、提升地方產業產值。口湖鄉位於西濱台17線,為重要交通樞紐,其漁業人口約佔全縣的29%,其中以養殖漁業為主,為口湖鄉最主要的產業活動。主要漁業產品為鰻魚、台灣鯛、蝦類、牡犡、文蛤、烏魚、扁魚、馬蹄蛤等。
四、休閒漁村與傳統漁村的比較:
1.養殖業者捕獲漁貨、蛤、蚵等漁產品後,直接由大盤收購,市場競爭大價格本身偏低、運銷成本高及被層層剝削…傳統產銷方法已不敷使用,精緻漁業輔導並配合完善行銷系統,及休閒漁業區的規劃,讓遊客體驗捕撈漁貨,漁民由勞動者變為技術指導者,且將可提高農產品之市場競爭力,因此願景,更需加強休閒漁業區的環境改善與規劃(道路指標系統、綠美化、遊客服務中心…)。
2.休閒漁園之輔導,可將漁業一級產業與觀光遊憩等二、三級產業相結合,增加工作機會及經濟效益。
3.透過教育訓練提升居民文化素質,再結合原有產業提高漁產品之附加價值。
五、運用手法:
建築計畫與土地使用規劃構想
整體配置計畫
節點結合:結合各節點之景點(溼地、漁港、馬蹄蛤養殖教育館、臨海園、台灣鯛、祥益米粉工廠、李萬居故居、鄭豐喜圖書館等)及萬善爺廟(每年農曆六月牽水藏文化季),加以串聯。
活動屬性:依活動內容屬性區分各區,如教育性之鄭豐喜紀念圖書館、李萬居故居及口湖溼地生態園區;商業活動性之商店街屋;民生服務功能性之民宿區、公共廁所等;娛樂休憩性之休閒漁業體驗區、觀光漁村活動區、觀光農場休憩區、休閒農牧體驗區與行政功能性之遊客中心、停車場等。
休閒漁村推廣手法
社區總體營造
主要為基礎公共設施的建設,包括各種軟、硬體的公共設施之建設,以改善、整建公用設備景觀品質,並建立獨特地方意象。
創造一遊客服務中心
養殖業是口湖鄉重要的產業,其中以烏魚、鰻魚、蚵、台灣鯛、馬蹄蛤、龍鬚菜…為首要,另有一個特有的產業「米粉」(自種、自產、自銷);口湖鄉近年來已漸發展為觀光休閒型態,有固定流量的觀光人潮,唯獨缺少遊客中心與一動態性的展示空間。
結合在地的特殊性
(1)藍色公路---利用道路兩旁的魚塭與蚵,發展建築外觀與展示設計,並利用
蛤殼美化環境營造漁業聚落特色。
(2)台灣鯛展示館---台灣鯛生產合作社已做好參觀動線、空間規畫,開放讓民眾參觀(或中小學校外課程教學),達到育教於樂。並計畫興建台灣鯛展示館,介紹台灣鯛、鰻魚的養殖過程與相關知識,園區外魚塭預計規畫海上民宿與垂釣區,創造一可居、可遊、可看的漁村生活。
(3) 臨海園休憩園區---總面積有21公頃,內建有觀景台、水上步道、紅樹林及綠化景觀,區內藉自行車串連觀光遊憩與生態資源之起點,此處亦為自行車遊客與民眾的休憩區,因口湖鄉屬於沿海區域氣候,海風甚大,不利植物生長,建議未來能植耐鹽防風的植物,以利自行車道的遮蔭。
(4)產業體驗---不定期舉辦當地特殊產業之DIY與體驗活動,讓人可以忘卻煩囂,例如:「摸蜆仔兼洗褲」、「鋟蚵仔」、「口湖米粉季,體驗米粉成型時的整型技術」、「烏魚季,烏魚子製作的教育體驗」、「休閒漁業活動」提供遊客體驗傳統漁業捕撈的樂趣。 5-2-4.行銷、宣傳
針對口湖之重要產業、地方特色空間及地方特質,藉由意象和地方行銷策略,並強化「無形的品質」成為重要之文化包裝商品,在環境品質和特色產品消費上,重視地方獨特特質的展現,加上週邊觀光景點的套裝旅遊行程,勢必將帶動口湖鄉的經濟發展。
環境活用規劃
(1)休憩區:利用金湖周邊的景緻,增設公共設施,提供人們休憩的天然開放空間及開闊的視野體驗。
(2)腳踏車步道:活用養殖區(漁塭)周邊環境特質,創見多元的遊憩體驗行程。並結合原有濱海自行車道路,由鄉內道路串聯鄉內各主要景觀點。
(3)親水設施:於臨海園規劃一個清涼的戲水場所。
(4)公廁設施:於各景點規劃公共廁所,以滿足遊客的需求。
六、結論:
地方特色產業以在地性、稀有性及新的生產和消費形式,創造新的經濟形式,輸出其文化價值,除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亦在其強化、包裝及轉型於較成功之歷史記憶空間體驗的過程,在體驗消費趨勢下,產業的價值在於其所附屬之空間品質與氛圍,越是懷舊有歷史情感或是地方特殊性者,越能成為新的創意經濟價值。運用整合性之地方動力與完善的網絡行銷平台連結,拓展地方文化觀光經濟,增加民眾的參與感,利用休閒農漁業區的旅遊觀光、體驗,了解農漁業相關知識,亦可達到強化居民認同、歸屬感及文化傳承的雙重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