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漁村發現之旅
漁場資源「不景氣」
來台灣四十幾年,滄海桑田猶如轉眼間,自己的兒子 現在也是漁民,葉子和感嘆改變很多,現在漁船都雇用大 陸漁工,漁民的收入越來越少,不景氣使得餐廳生意不好 ,高經濟魚類的銷路便受影響。原本每年農曆八月到十二 月過年期間,是鰹魚類的汛期,漁民以曳繩釣捕撈,賣給 工廠加工製造,即為聞名的台東特產柴魚,不過東部的鰹 魚漁場似乎也漸漸「不景氣」了。
四十一年次的鄭康雲,三歲來台灣,十五歲開始捕 魚,現在擁有自己的漁船,他對漁場資源的枯竭充滿無 奈。在漁市擺攤賣魚的鄭康雲表示,大約三十年前,一艘 漁船出海作業都有四、五個人,魚隨便捕就有,一天可以 有幾百斤的魚獲量,平均算來每個人每月都能有一萬多塊 的收入,他現在都自己一個人出海,因為已經沒什麼魚 了,有時甚至會「摃龜」,他就曾經連續十幾天都捕不到 魚,出海一趟,捉到的魚只能賣個一、二百塊,以前台東 的魚都運到西部、台北去賣,現在是魚不夠,反過來還要 從屏東東港、高雄運過來。
沒有魚可捉的漁民,要如何面對未來呢?因為喜歡台 東的好山好水,自願從北部到台東區漁會上班的廖書賢表 示,用油及人力成本是漁業成本中最高的二項,加入WTO 之後,政府不能繼續漁船用油補貼政策,大型漁船應該會 首先面臨經營壓力,至於本地的小型漁船影響反而較小, 因為台灣早就在吃大陸「進口」的魚,加入WTO後不過 是化暗為明,反倒是捕魚的人變少了,漁業資源或許能夠 藉機回昇,政府目前的漁業政策是輔導競爭力較弱的漁民 轉型休閒漁業,例如海釣、賞鯨等,以因應未來發展。
防波堤上的鯨魚姿勢不變,看似在等待,等待人們如 何發展有地方特色的觀光漁業;等待所謂「富麗漁村」的 到來。
防波堤上的鯨魚姿勢不變,看似在等待,等待人們如 何發展有地方特色的觀光漁業;等待所謂「富麗漁村」的 到來。
圖-家婦女輔導培養第二專長,提升生活技能。下圖為媽 祖海上繞境,北起都蘭灣,南至太麻里海域,祈求來年作 業平安及大豐收。
資料來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